作者:张晓霞 李俊霞 李雨芯 本文字数:2472
[摘 要] 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提出构建独立院校思想政治个性化培养模式。从人的角度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理论基础,进而深入分析当前独立院校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存在的症状,提出构建独立院校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应对之策,这对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适应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新时代;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46-0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刚健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唯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彰显民族文化精神。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强调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四进工程[1-3], 然而在此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高校及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于新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学手段单一、教与学混为一谈等,均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培养。为此,研究和探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理论可以创新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模式。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4-5]。
一、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涉及有关人的个性等相关论述。主体性和差异性统一于人的个性,即人人都是主体而人人却又存在着差异。[6]
(一)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主体性,最直观体现为人可以参加劳动,并且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财富。马克思认为,人肯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关键在于劳动,同时人的个性特点也由此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并不能全部显现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表现尤为突出则是人追求和探究事物并实现创造的这一过程,如若失去,便失去了人的主体性的意义。此外,人在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形态统一于存在与自由之中,生产生活的动力基于人的自由,而自由生产的意识基于社会存在,使人的主体性更加具象化。综上所述,自由性、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是人的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二)人的差异性
人的本质属性贯穿于人的需要和差异性之中。人的差异性即指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特性。人之所以在社会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因为人既是需要的传输者又是需要的承载者。人特有的本质属性即人的差异性,但同时人的差异性与人的共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倘若过多地倾向于差异性难免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因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是相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因此,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人的主观需要并满足其社会需求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强国富民,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必须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独立院校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缺陷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具体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内容样板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个性化的特点被忽视。全国高校课程标准的设置大体本同末离,因而教学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创新;我国各大高校不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均使用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教材内容笼统,在一定程度上既不与时俱进,又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个性特性,尤其是独立院校的大学生。总而言之,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教育理念的滞后
正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10]世界上没有哪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各国之间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独特之处。正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应根据不同的高校、不同的群体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然而我国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无须与其他课程相比较、相联系,理论课的基点应该来源于豐富多彩的实践,而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无法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所以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成了千篇一律的课本讲授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教师的关注点还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只要思想政治课程考核达到标准,就无需进行教改。
(三)学生价值取向的异化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把握全局,大学生应承担起自己应当担负的民族使命。承担这一使命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异化不容忽视。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发现一些大学生由于过分追逐华丽的外表而盲目攀比,因而很难树立艰苦节约、锲而不舍的优良传统精神。在学习中往往是在“有用”和“无用”的观念之间徘徊,由此促使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只是徒有虚名,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在实现人生价值上,其又表现出茫然无助、悲观消极,思政教育无法正确引导青年人实现远大抱负。对人才的培养,,高校机制体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核心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因此,大学生对教学课程的功利化思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个性化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