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燕 本文字数:2464
[摘 要]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一种以批判和颠覆姿态出现的网络亚文化悄然形成。追求成人感和话语权的大学生也迅速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这种多元、宽松的网络亚文化氛围孕育了当代大学生特殊的网民气质,造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背离和疏远,也催生了诸多问题。理清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向度和程度,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网络亚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56-02
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文化潮流,凭借着网络的天然传播优势,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及行为。网络文化的多元及“非主流”特征使其被冠以“亚文化”的名头,其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已远超出我们的意识预期。
一、网络亚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解构权威后的“独立”
网络亚文化本身就带有一种先天的“反叛”特质,其诞生于对主流文化的解构。处于对生活的不满和无奈的自我嘲弄,网络亚文化的群体释放出一种蔑视主流的气息。虽然无法直接与主流文化抗衡,但其消解“既定价值”和“成功人设”的思维倾向很快就在广大的网络世界中拥有了众多的拥趸,其主要构成囊括了希望争取个性表达和寻求社会定位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世界中,他们不再受制于现实框架的过多约束,,可以评价甚至质疑权威;不再满足于现实世界的教育灌输,可以进行个性选择和表达思想。这种对现实世界和传统价值的解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求。
(二)消弭差距后的“平等”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具化为话语权的表达。主流文化的权威和理想化让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有着较大的疏离感,其附属的话语控制权往往会催生无力感。大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关键期,对理想自我的追寻是他们认同自我的主要途径,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总是会给这个过程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控制权,福柯就曾提出“话语即权力”,话语就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学生希望能有更多话语权的表达也是一种对平等话语权的争取,以此释放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网络亚文化的世界中,真实主体的隐蔽性消除了现实中的主体差距,给亟待自我认定的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的表达空间。
(三)迷失自我后的“归属”
现代社会的急速变革给人们的精神成长带来了群体性的迷茫,精神家园的丧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的蔓延,当下“佛系”青年的生活状态正是精神困惑的集中表现。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将大学生从精神迷失中解救出来,相反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将当代大学生带入了灵魂更加孤独的困境,而网络亚文化的多元与丰富适时地接收了现实世界无处安放的精神。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中思索并批判现实,怀有同样迷惑和问题的同伴群体也让他们找到了现实中缺失的“归属感”。网络亚文化的世界并不全是美好,但更多自由和认同却也给在现实困境中的大学生一个精神逃离的“家园”。
二、网络亚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危机的心理溯源
网络亚文化的批判、颠覆特质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独立意识和个性成长,另一方面也滋长了个人主义和功利诉求,这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虚拟的价值判断“异化”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
网络亚文化诞生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现实世界的性别、年龄、身份等一系列具象的个人特征在这里失去意义,甚至连同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也一并被模糊化。主体的隐匿性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表达或是释放空间,这对追求自我的大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但尚未完全成熟和社会化的大学生的思维仍显片面和肤浅,强烈的好奇心和薄弱的辨别力使其对网络亚文化中滋生的一些负面信息不能清晰和理性地对待,容易陷入盲从的误区。当下流行的粉丝、直播和网红文化正是价值认知偏差和异化的体现。
(二)异常的“人机交往”“物化”了大学生的价值情感
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渠道,媒体传播更加快捷和便利,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更加热衷于新媒体技术的手段和以此为媒介的表达风格。传统的情感交流让位于人机的传播互动。尤其是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本能的交往需求变得淡漠,集体归属感被网络认同所代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丰富和生动变成人机之间交往的刻板和匮乏,情感的缺失使他们常常会出现空虚的价值体验,变得越来越疏离现实交往,却愈发依赖虚拟的网络交流。正是价值情感的日渐物化,才有了诸如“宅文化”的兴起和流行。
(三)过度的自我彰显“弱化”了大学生的价值意志
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统一的关键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其自我意识认同的重要基础。网络亚文化对权威文化的削弱和疏离迎合了大学生开放和变革的思想特征。大学生在这一个性时尚的文化潮流中尽情展现自我的价值存在,他們不愿遵循传统,甚至进行批判和颠覆。网络社区、贴吧、博客等成为展现自我的理想空间;网络调侃、网络恶搞也成为挑战权威的常态表现。“挑战是民众的快感、幸福感,依靠固化的思维很难突破时空,标新立异就成为常规性选择。”[1]这种形式的反叛和内容的背离在大学生突出自我的同时也弱化了其价值意志。
三、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现实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