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美娟 汤苗苗 本文字数:2744
[摘 要] 导师制是与选修制、学分制直接关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合理的科学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等。导师制以其多种形式或类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显示独特功能。
[关 键 词] 导师制;创新人才;个性特征;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58-02
一、导师制的内涵与类型
(一)导师制的内涵
导师制是与选修制、学分制直接关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选修制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原则,允许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选择修读的课程;学分制是选修制的测度,用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保证选修制的实施;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负责对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诸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制度。选修制、学分制、导师制三者相互关联,构成现代教学制度体系。导师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学分制为学生独立安排学习、选择课程和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创造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于高校低年级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比较模糊,往往难以优化选择学习方案,,面对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时往往避难就易。因此,在实施学分制时必须建立导师制。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中,根据共性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个人实际,在学生选择目标、制訂科学的学习方案、提高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选课咨询等方面给予充分、有效的指导。学分制的实行,离不开选课制和导师制,导师制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据重要位置。牛津、剑桥这两所世界闻名的研究型大学以其所培养的人才的高质量而著称,而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于1922年在发表的《我见之牛津》中指出:“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
(二)导师制的类型
全程导师制是指学生一入校就为其指定导师,导师对学生的生活、思想、选课、学业等进行全方位指导。低年级时主要进行基础知识指导,高年级时进行学位论文写作和科研指导,毕业时导师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单位推荐;高年级导师制主要偏重于学生科研指导,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或者毕业论文写作阶段时进行指导,在学生3~4年级时,导师经常对学生的论文和研究动态进行指导;优秀学生导师制是指学校为学有余力、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配备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主修专业,进行个性化培养;科研导师制是指导师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
(一)创新人才有合理的科学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指的是个人的知识构成状况。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三层结构模式:第一层为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是知识结构的核心。第二层为相关科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可以触类旁通,启发思维,如哲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生观;科学史及社会史知识,认识和掌握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知识;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数学知识、管理知识。第三层为一般知识、常识,用以满足自我需要及特殊需要,如文学知识、音乐知识等。要想发展创新能力,个体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扎实的知识功底。
(二)创新人才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涵盖面很广,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方法。思维可以分为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直觉思维与立体思维等,多种思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创造的火花。创新方法亦称“创造技法”,基本涵义是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克服思维定式、打破思维常规,以提高创造流动效率的种种技巧与方法的总称。
(三)创新人才有创新个性
个性是在个体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因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意识倾向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创新个性主要指在创新活动中形成的个性,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情绪、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
三、导师制:培养创新人才的承载之舟
(一)导师制能为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供科学指导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导师制能够帮助学生选择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1)导师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以及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状态,及时地为每个学生选择修读课程提供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学习经验,完整学生的知识结构。(2)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有序化和互相融合。现代教育强烈要求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渗透,打破某一学科的教学局限,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3)导师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导师可以为学生定期制订阅读计划、检查读书报告等,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学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二)导师制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方法。
1.产生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创新思维
导师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高度同一、统一化,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激发创新思维的产生。导师制以个别教学模式,开展探索性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合理的批判,并为自己的观点找出切实的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对象、课题进行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比如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多向思考,然后再进行比较、优选、集中到最佳方案上来,或者把几种可行的方法综合成一种最佳方案,提出各种自相矛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法,指导学生比较类似的事物,发现并归纳事物的异同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抓住思维过程中的偶然性,跳跃性和随机性,使思维变灵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