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艳艳 本文字数:2658
[摘 要] 外国建筑史在建筑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然而在教学中存在授课模式传统、与建筑设计衔接较弱、开课时间安排不甚合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丰富教学内容、转换课堂“主体”、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建筑设计、调整课程时间等方面进行外建史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高效的、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84-02
建筑学是一门具有双重特性的学科,它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领域,因此建筑学培养的是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有人文历史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建筑学本科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外国建筑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建筑体系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古往今来建筑成就的丰富性,积累建筑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历史观,同时利于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建筑思潮流派中,更清楚地认识建筑发展的本质和方向,提升建筑设计能力,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建筑历史知识素养和建筑认知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一、外国建筑史教学现状
(一)授课模式传统、单一
外国建筑史(下文简称外建史)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包括《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两部分。笔者所在学院外建史课程共有64个学时,横跨整个学期。课程内容包含甚广,涉及众多地域、历史时期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涵盖大量建筑风格、流派、作品案例、事件及人物,时间上从公元前几千年跨越到20世纪,空间上从北非的埃及为起点遍布各个大洲,因此外国建筑史的课程信息量极其庞大。
该课程的授课方式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授课思路是首先对该地域的自然环境背景和该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进行概述,然后对出现的建筑风格、技术、艺术等进行解析,最后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并讲解该风格或者时期的经典的建筑作品案例。这样的授课思路虽然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但是如此繁多的课程内容以及过于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降低学生学习外建史的兴趣和热情。
(二)未能有效地运用于建筑设计
建筑学的设计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他课程均是服务于此。学生也往往更加注重对课程设计的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然而对外建史与课程设计之间的联系却不甚明晰,因此学生并不能有效地从外建史中获取有助于建筑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只是对外建史中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运用外建史中所学到的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技术、建筑理念等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法。
(三)相关课程未进行统筹安排
笔者所在学院外建史课程开课时间设置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而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有建筑概论和建筑评论课程,在这两门课程中均有对外国建筑史中的经典建筑作品、案例及大师的讲解,而且时间安排上也在外国建筑史开课之前,这样便造成相同的内容重复讲解,当到外国建筑史开课时,这些知识已经不具备吸引力,例如,近现代建筑史中对四位大师的讲解,学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大師的特点和典型的建筑作品,因此重复讲过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早已失去新鲜感,也会降低学生学习外建史的兴趣。
二、外国建筑史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丰富化、生动化
外建史涉及内容繁多,知识点冗杂,如果单纯地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发展,按部就班地论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特点、不同的建筑作品、建筑大师等理论知识,会使学生对这种“议论文式”的讲课方式产生疲惫感和无趣感,因此,在“议论文”中插入“记叙文”中叙事性的情节,如神话传说、背景故事、电影视频等,便使课堂内容充实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例如,在讲到古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克诺索斯宫时,可以讲关于这座“迷宫”的有趣的神话故事以及爱琴海的来源;讲到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时,可以加入希腊神话中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关于雅典守护神之争的精彩故事;讲到文艺复兴的报春花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时,,可以讲述伯鲁乃列斯基是如何一步步完成大穹顶的设计并最终完成这个惊世之作的;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时,可以播放著名电影《罗马假日》,生动展现昔日罗马城的处处经典;讲到高迪以及各位现代主义大师时,可以剖析他们的性格、成长经历对建筑理念和风格形成的作用和影响。在基本的知识体系下,外建史可以尽可能地展示建筑背后、人物背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中的丰富情节,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建筑的认识、对人物的认识更加多面、完整、深入、立体,而不仅仅是一种线型的单一的论述。历史本就无定论,多元化的展示和夹叙夹议式的讲解方式,也会引起学生对建筑、设计等多层面的思考,大大提升外建史的教学效果。
(二)转换课堂“主体”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度和持久度不够,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教学模式,转换课堂主体,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每2人一组,课下提前预习,搜集整理下节课要讲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背景,以PPT的形式在下节课上课的前10分钟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讲解,这样也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与地域、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建筑的时代性特征,对近现代建筑史中现代主义大师的讲解也同样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学生5人一组,对4位建筑大师的生平、建筑理念、建筑作品及对自己的启发进行PPT汇报,最终由授课教师总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主动地吸取知识,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