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英楠 洪亮 何宜静 王波 孟鑫 本文字数:3366
[摘 要]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心血管内科轮转的2015级内科学研究生及住培学员共60名,将这些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划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选择标准化病人实施教学,对照组则应用传统方式。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闭卷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试,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技能操作考试中,试验组学生的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另一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问卷调查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学生对SP参与的教学主观感觉较好,自觉多方面受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技能培训中,应用SP参与教学,可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使学生多方面受益。
[关 键 词] 标准化病人;心血管内科;临床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88-02
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是国内外医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患者也开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环境也发生相应变化,而目前临床教学资源还不足,因而标准化病人模型被提出来,且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标准化病人,又称模拟病人,是从事非临床工作的正常人适当地进行培训之后,可对病人临床症状进行识别,在进行医学生和初级临床医师培训领域,模拟病人经常用到,其可起到检查对象、评估者和指导者的作用[1-2]。国外医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临床教学中应用了这种方法,且取得了较高的效果。国内的SP培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在美国的支持下,浙江医科大学等院校开展这种教学,他们联合培养了第一批“标准化病人”后[3],“标准化病人”便被开始运用于医学课堂及临床教育。此后在这几所院校的临床教学、考核及毕业生的综合考试中试用,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现国内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将SP教学模式引入医学生的培养教学中,如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在本研究应用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对临床技能学习的相关要求,使医学生提高医学技能,我校首次将SP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技能培训中,对其培训效果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进入心血管内科轮转的2015级内科学研究生及住培学员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述,学生以传统的授教方式进行学习,试验组则加用了联合SP教学。
(二)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标准化病人的招募
在2016级医学本科生中进行招募SP,要求:热爱并可以配合SP工作,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可对不同的临床症状进行模拟;性格外向,喜欢交流沟通,且可进行适当的体格检查;在SP的教學方面有较多的时间;记忆力佳,可基于相关的设置进行准确模仿,可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多次模仿。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主要对医学基础知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模拟要点、道具化妆等方面进行培训。要求有时间观念,按照规定准时到达;表演要忠于原剧本;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教学模式
试验组:分为 5 组,每 6 人为 1 小组,每一小组对应1名SP,进行体格检查(心脏体格检查)、病史采集(胸痛、心悸的问诊)、情景式模拟教学(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的诊治等),后由SP反馈,SP与带教老师共同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给予合理的评估及指导。
对照组: 分为 5 组,每 6 人为 1 小组,任选一名学生担任问诊病人,查体过程中,则安排成员互为模特,主要是开展病史采集和查体练习,,病例分析代替情景式模拟教学,教学内容与试验组相同,安排带教老师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
4. 评估内容
培训完毕之后,对二组进行考核,相关的指标主要包括病史采集、理论成绩、医患沟通考核,成绩使用百分制。然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采用十分制。
5.统计学方法
用 SPSS22.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独立t检验,设置的显著性差异水平为0.05。
二、结果
1.二组的理论成绩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人文关怀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