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静 徐旭冉 本文字数:1844
近年来,国内一些非“985”“211”高校为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突破自身硬件水平相对较低的缺点,大力寻求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民品科研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毕业即可上岗”的优质应用型人才。江苏省极为重视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发展,整个“十二五”期间,科技与教育经费投入相比“十一五”提高超过40%。省内各高校的产学研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取得成功,一批重点高校纷纷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教学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迈向品牌化建设阶段。
(三)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现状
在工程技术设计教学中,必然存在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改善了学生知识面窄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适应“产学研”和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但在现实中,存在如“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不强、企业在合作关系中对“学、研”阶段投入分配比例不合理、合作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实际上,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每年的科研与人才储备经费投入在企业运营成本占比远小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化工、建筑等传统行业尤为明显,这就导致科技创新体系中学科间的显著差异,体现在社会资源分配层面来说,会产生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明显、企业产能与产率不均衡、基础能耗与环境负荷过大等情况发生。我国实施“双一流”高校建设工程,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大高校对生产阶段技术革新的支持力度,从人才、研发等方面全面适应新时期社会技术创新的发展背景。
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在江苏省普通高校中办学质量水平位列前茅。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由来已久,针对本科教育,面向工业界、世界和未来,,培养教育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组织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极大地提高了本科教学实践质量,后又紧紧围绕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和学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实施了研究生“经纬计划”,致力于培养志向远大、学识扎实、勇于创新、能力突出、富有激情,具有在毕业若干年后成长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行业领军人物潜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改革工作,是为适应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政策方针、努力建设“双一流”高校而做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组织结构上,这类教学实践活动多以社会调研、科普学习等形式进行,通过教育教学经费的支持和补充才得以实现和坚持,缺少具有真正产学研合作实体平台的教学实践基地支持。通过社会资源的补充和科研活动的支持,形成具有规模性、规范性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平台,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性的教学实践改革。
学校在江苏省内建有多家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在最新一轮现有工作站考核工作中,以化工学院为例,14家考核单位中,共有5个工作站未通过考核,2个工作站因长期不合作自动放弃挂牌,其余单位成绩均为合格,合格率仅为50%,优秀率为0%。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化工学院,在整个江苏境内普通高校内都有较为类似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包括高校与企业之间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差异、产学研合作中短视化的项目合作关系、合作缺乏规范的教学实践管理以及少数科研成果归属的纠纷问题。
三、新时期产学研合作实现教育实践改革的风向标
新时期,研究生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首先,研究生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創造者。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发表的SCIE论文中,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的占比75%,而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中,研究生占比42%。其次,企业更注重从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智力方面引进工作,90%以上与高校的战略合作中涉及了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硕士/博士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条款。随着项目合作的深入,研究生越来越成为技术合作的参与主体。据统计,横向课题中有研究生参与的项目占比80%,更有一些高层次科技项目的负责人直接由研究生担当。此外,据统计,研究生的就业倾向中,60%最终就职于长期合作单位,而教学实践成绩也成为企业考查新进员工的重要考核指标。由此可以判断,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实现新型实践教学改革的最佳抓手。
参考文献:
[1]魏效礼.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探析企业产学研合作之路[J].价值工程,2014(3):268-269.
[2]史良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再认识[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4):64-67.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