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成兄 本文字数:2559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核心要义和发展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所大力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及困境,迫切需要全新领导力量的介入参与,以及科学文化理念的普及和贯彻,这为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大学生村官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26-02
在传统的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资源的扩张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意识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于是以资源节约和自然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时代应运而生。
一、生态文明与当代新农村的建设
我们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全面化及良性化循环的社会发展形态称之为生态文明,它是人类在不断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对客观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下人类发展规律的探索、履行及尊重。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下生存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的文明化进程也逐渐由先前的工业化文明向如今的生态化文明转变,其核心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的转变。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方式不断进行同步的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之上。
(一)产业及生产方式的改革与转变
在以往傳统的产业发展及其生产模式之中,通常采用的都是掠夺型的资源生产模式,而当今生态文明的发展则要求我们的产业生产模式必须要遵循可循环性及可再生性。由此,我们的产业生产模式也必须由对资源的肆意掠夺和开发,逐渐转变为循环性、再生性的保护型开发。在过去许多年我国的产业发展进程之中,由于其产品被消费过后直接转变为了产业垃圾,从而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1]。因此,生态文明的发展则要坚决杜绝产业生产及其产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无污染化、无垃圾化的生产模式,使资源开发使用形成产品被消费后,再度回收生成可被循环使用的再生资源。这种可再生性循环生产模式,不仅有利于避免生产垃圾所带来的环境破坏,还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缓解资源紧张的发展现状。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与转变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中,主要依靠的是资源的高投入及高消耗,并以此来实现经济产品的高产出,但是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高污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延性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及发展模式。这种过分消耗资源同时污染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不能够适应我们当代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发展,因此一种更加强调生产质量及内涵的内在增长型经济方式被提了出来。这也标志着生态文明与传统的工业及农业文明所完全不同的发展理念的诞生,即建立在环境保护基础之上的生产力及经济发展理念,其核心发展目标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发展。在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产业发展及产品的生产关注的目标则转变了对产品使用感受、使用功效、科技含量、环保耗能等方面的追求。
(三)生活方式的改革与转变
在以往的工业时代文明之中,为了推动生产的加速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展,人类不断追求和崇尚奢华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是这种奢华的消费及生活方式的背后则是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开发和肆意浪费,最终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不良的对立关系。因此,在当今的生态文明时代,要想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人类生活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建立适度及健康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从行为意识中杜绝资源浪费,进而实现人与生态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与城市的生态形态不同,我国的农村地区远离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污染源,其生态环境在绿色农业、自然园区的不断建设下逐渐得到了改善,促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幅度发展。但是,纵观客观现实,我国农村地域的生态建设仍然存在种种的问题及困境,成为阻碍农村生态文明完善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生态环境被污染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之中,农村地区由于远离诸如城市的一些污染源,其生态自然环境应该相比于城市要好许多,,但是根据近年来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观察来看,现实情况远非如此乐观[2]。首先,我们知道近年来城市饮用水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但是据相关专家的取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饮用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实正是来自农业污染的排放,诸如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及排放所致使的水源污染等。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应有的基础设施保障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客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财政收入水平偏低等因素,对生态文明基础建设所投入的资金所占比重并不大。这也致使我国目前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缺乏应有的严格的管理及把控,在建设的同时,由于基础保护条件较差,又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长此以往易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倍功半。
(三)农村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观念意识较为落后
农村地区受客观的教育环境、文化宣传条件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等因素的限制,从而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民极度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甚至于很多农村地区的干部对生态保护的意识性和推行力度也不够坚决,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