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艳华 本文字数:2476
[摘 要] 高职院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介绍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68-02
高职院校实施集团化办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产教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迎来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各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还不成熟,集团化办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及时找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不足和缺点,寻求新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是当前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集团化办学的概念和意义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将多个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集团章程的规范下,采用某种形式联结起来,整合优质资源,做好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助力社会发展,而开展的一种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办学模式或者办学行为[1]。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十分明确地指出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治理能力,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健全政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机制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载体;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同步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为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撑,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集团化办学存在问题与困境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院校,牵头20余家钢铁企业成立了山西冶金职教集团。作为集团内唯一的高职院校,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为目标,通过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各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集团化办学之路。
由于各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还不成熟,集团化办学的实施过程困难重重,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集团的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要实现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扶持。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山西省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集团的政策有:《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等。但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政策和文件,都是比较笼统的,对职教集团开展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等具体工作的支持文件和政策很少,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最终制约了职教集团的发展。
(二)集团组织机构松散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冶金职教集团虽已建立了组织机构,但机构的形式松散,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权利、责任、义务不清,缺乏成员单位之间联系、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企业参与度不高
作为职教集团的核心成员,企业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集团化办学的效果。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主要目的是盈利,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参与集团化办学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目前企业对集团化办学的热情不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得都不到理想的效果[3]。
山西冶金职教集团内部大多是钢铁企业,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的低迷,企业自身面临的问题很严峻,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又不能够为企业排忧解难,企业无法获得实际效益,因此导致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热情不高。
(四)集团内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集团化办学的关键内容,学院与集团内企业在合作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校企合作的范围比较窄,主要包括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教师企业锻炼、学生顶岗实习、为企业输送毕业生等。校企双方应该在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努力构建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双方实现共赢发展。
三、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集团化办学路径的探索
为更好地开展职教集团化办学,学院也积极寻求新的办学模式和路径,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新集团工作机制,激发集团化办学的源动力
学院建立科学工作机制,协调各方关系,促进职教集团作用的发挥。通过成立专业委员会的形式开展工作,完善职教集团教学管理机制,构建集团协调、企業主体、学院主导实践教学体制,建立职教集团成员协调机制。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擎作用,重点突出冶金行业的特色,形成由骨干院校牵头,其他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型集团。
(二)结合自身特色,学院加强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