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传彬 本文字数:2564
[摘 要] 当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火如荼,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改革规划,贵州省也推出“工业强省”和“千企改造”工程,省内智能制造类人才缺口比较大,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当前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数控技术专业工匠人才,是新时期职教改革的当务之急。
[关 键 词] 數控技术;素质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共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238-02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一系列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推进,智能制造技术被视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是智能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不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将重构制造业的现有流程和工艺,催生新的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智能制造是关键,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高端数控机床第一消费大国,智能制造专业创新人才需求缺口极大。数控技术专业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专业,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与时俱进,主动改革创新。本文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和贵州地区的现状,研究当前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服务于智能制造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强化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企业实用满意的毕业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教育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强化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开足思政教育方面的课程,坚持把学生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立专业学分+素质学分的双学分主题育人模式,构建成熟可行的创新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深度产教融合,面向职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办学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国家和地方产业的调整方向应该就是今后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1)要与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特点相结合,满足企业现实的新需求。(2)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既是为学生服务,又是为经济社会服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做好区域装备制造类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把握当前市场需求和发展态势,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适时诊断与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和创业能力等,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行1+X多证毕业。重视产业中高端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植入人工智能相关的前沿产业知识,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
拓宽校企合作途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数控技术专业必须背靠1~2个大型、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类企业,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畅通交流渠道,发挥行业、企业在教学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双方统一标准,通过定向培养和订单班等形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发展计划,充分利用校内外共建共享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企业真实生产管理模式与校内课堂教学通过工学交替有机结合,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让学生熟知专业岗位能力需求,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检验,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成为学生构筑职业发展的基石。
三、完善教学标准,优化诊改机制
专业教学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设置、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体规定了职业培养目标、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实践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条件等内容。数控技术专业要紧跟产业、行业和企业的需要,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数控技术职业岗位的调研,校企专家探讨,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岗位核心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再依据核心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专业课程内容和关联课程内容,对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共同创设教学情境,所教为所用,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诊改考核体系,并结合实际教学反馈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科学监督、诊断,不断优化完善教学标准和考核体系,把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贯穿于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当中,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诊断机制。
四、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双师”队伍
健全教师引进培养发展体系,积极引进、招聘高层次优秀人才,完善师资结构,优化师生比例,加强职教名师、大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辅导员的培养工作,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师资人才库”。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和对口帮扶高校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开放办学,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访学。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素养,完善人事考核评价、职称晋升和绩效分配制度,把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考评、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有利于教师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打造一支高水平、结构化、会教、会学、会创的发展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学院内涵发展的主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