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诗琦 本文字数:2628
[摘 要]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路径,中职学校课程设计成为产教融合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政府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达到中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增长点。中职学校要借用经济学中“雁行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重构,以优质课制定课程标准,将课程分为以“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课和以“关键事件法”的实践课两大类,最终形成独特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全国各地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通过财政投入的方式,支持中职学校在课程设计中各个阶段的建设,精准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促进产教融合的实施。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财政投入;中职学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284-02
产教融合解决了学校与行业“两张皮”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以待解决,其中学校课程设计是产教融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有针对性、特色性的中职教育的课程设计,结合行业趋势和行业内校企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可以保障学以致用。职业教育较普通教育的特殊性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社会特殊性,需要与行业保持高度的信息一致性。校内“模拟厂”、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政府财政支持,但目前出现学校设备闲置、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通过“雁行模式”了解课程设计各环节的需求,政府针对性的投入可提高中职学校财政支出的有效性。
一、中职学校的“雁行模式”课程设计
优质的中职学校课程,一是通过“雁行模式”确定课程标准;二是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课和“关键事件法”下的实训课的课程内容重构;三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辅助中职课程的设计。
(一)确定课程标准——“雁行模式”
引用经济学中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如下图所示,将慕课或网课等优秀教学资源作为课程设计“领头雁”,并结合课程要求定制优质中职学校课程的标准,包括理论课和实训课两部分,理论课根据实际的工作流程设计,实训课程根据操作流程中关键操作步骤设计。政府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破“时空性”进行教学,降低地区教育差异化水平,提供教学样本以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在教育技术应用下进行的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增添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重构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
目前,职业教育采用的教材是普教教程的专门用书,缺乏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对从“校门到厂房”(门对门)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教育的缺失。职业教育领域缺乏专用教材,中职学校课程内容的重构是关键所在。以“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课设计需要企业的合作,实际操作中的细节和规范动作都需要企业一线员工的参与,并以实践操作为基础,完善教学中所需的教学内容;“关键事件法”下的实训课设计,通过记录完整的操作流程和步骤进行梳理后,确定核心操作内容,并将操作中核心要求和规范落实到教学中,,对学生完成教学后成果的评定标准做好分级评价体系,形成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实训课的课程体系。
1.“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课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改革止步不前,是因为没有跳出普通教育学科体系,因而一直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进行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进行中职学校理论课设计,是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理论基础知识的教材编写的突破口。政府可将财政投入部分转移至企业,以促进发展、减免税金等形式吸引企业加入校企合作。
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的和过程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解释了“是什么”适合基础性教学,由学校老师和企业熟练工进行沟通后确定名词界定清晰并阐述完整;过程性知识需要阐释原理和操作步骤,解释清楚“为什么”,怎么才能做到更好的问题。由于关键操作为隐形技能,所以需要一线操作工通过口述自身经验来进行过程性知识的撰写和教材的编排。理论课课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為辅,两者相互补充和支撑,以实际过程中习得经验为主,用陈述性知识作为辅助作为基础知识的完善。
2.“关键事件法”下的实训课设计
中职学校的实训课设计运用关键事件法记录某一特定岗位中的“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整理后可形成岗位行为说明书,形成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实训课过程中的目标行为和避免行为。
(三)政府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辅助中职课程设计
教育资源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硬件”包括实训中心的建设、大师工作室的成立、“校内厂”模拟生产线,“软件”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文化建设等。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是出台相关促进政策来衔接学校和企业间的利益共同点,为学校和企业寻求“双赢模式”,学校可借助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信息资源,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企业在校成立企业研究工作室,借助学校资源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可减少技术的开发成本,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构建“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提供资金支持、监管行业,帮助创新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产业”在其中全程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安排,将企业的技术要求与学校专业培养方案相匹配,企业也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支持,指导学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将企业技术和理念引入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工匠意识”和综合竞争力;“科研所”是学校和企业间的桥梁,与学校的校企工作室进行技术指导和开发;“市场环境”作为宏观因素,既对市场发展有指导作用,又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依据。政府应根据市场预测给企业明确的行业趋势并出台多方有利的合作政策,为多方合作提供法制保障。其余要素要依据市场环境开展产业创新,为产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