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小花 本文字数:2454
[摘 要] 现今社会,高校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学校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始关注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经验。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学校为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的信息交流,还降低了教育和培訓的成本,但目前的运行机制仍然不够系统和完善。
[关 键 词] 社会转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52-02
高校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共赢模式,双方要勇于做出改革和创新,打造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重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工作相结合,做到网络信息资源实时共享。目前,校企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还存在一些弊端,二者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才能改变过去的传统运行机制,创造新的合作模式,保证校企之间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双方的现实需要。
一、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具体内容
校企双方的合作是由完善的运行模式所决定的,有效地贯彻和执行系统决策对激烈的人才市场来说十分重要。高校和企业之间不仅要掌握二者合作的内涵,推进系统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还要协调好各个方面影响合作的因素、制约校企运行机制中的不利方面,促进校企合作和谐、统一的发展。
(一)在合作方向上,校企双方的合作目标一致
在二者合作的过程中,高校、政府、企业三方面将相互协作[1],共同培养出符合时代进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并将其作为评价和测量校企合作沟通的重要指标。
(二)在合作关系上,,保证二者的相互影响
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政府作为第三方面,起着向导的作用,学校和企业则是具体工作对象,少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二者沟通合作顺利运行。只有了解和掌握校企之间合作运行对象的影响和作用,才能保障双方互惠互利。
(三)实行对外开放的教育模式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将高校培养人才的计划、目标、内容等项目向企业及时发布,使企业实时跟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要为企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就业单位要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双方做到相互协作、合作共赢。
(四)系统的运行机制
当前,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学校和企业合作中的规章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建设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环境,推进校企两方面合作正常有效地进行。二者只有以相关制度为依托,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解除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
(五)校企双方的合作开始施行教育集群化
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采用更现代的方式合作[2],实行信息同步化。目前,我国各个省市都会按照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来计划长远的合作目标,制定合作方案。
二、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校企双方合作不平等
学校付出巨大努力来施行与企业的合作,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分析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高校并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企业的自身利益出发,一些学校的合作态度较差等问题最终导致校企合作的失败,影响高校和企业进一步沟通和交流。
(二)政府部门的地位和职责不明确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校企合作中一直没有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关键作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而且双方的配合过程也没有以法律为依托。
(三)运行机制不完善
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运行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校企双方的合作需求不相符、二者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校企合作依赖性较强。
1.校企双方的合作需求不匹配
学校过去的管理制度不能充分适应二者合作的要求[3],虽然很多企业都加入学校的教学工作,实行学习、工作双轨模式,增强学业向工作过程的有效过渡,但是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业和生产部门参观实践。另外,由于企业参与评估教育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无法精确核算工作量等指标,这就要求高校的考评绩效、奖金发放制度要有更高的评价标准。在考查教学水平的过程中,由于高校毕业生在各行各业里参加实习工作,无法统一测评学生的实习结果,这便导致高校无法实施对整个实习进程统一管理,也无法对实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4]。
2.校企合作前准备工作不足
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A高校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影响了B企业生产部门的当月目标计划,对企业的自身利益造成了一些影响,B企业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决定未来不再将一些重要的工作任务交给高校实习生去完成,出于对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也不会将一些生产关键技术传授给各个高校的毕业生。这种普遍现象的存在,最终导致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地掌握工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