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9-08-2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杨婷婷 本文字数:2533
  [摘           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充分应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顺应时代的要求下也迎来新的变革。详细分析互联网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实施建议,以期帮助高校教育者更好地推进学生管理工作。
  [关    键   词]  “互联网+” ;学生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68-02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将“互联网+”这个行业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此后,“互联网+”跳出了行业范畴,产生了诸如“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新兴产物。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高职院校也将“互联网+”最大限度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课程改革中。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将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应用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是每个高职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特点
   2018年,第一批“00后”步入大学校园。这部分群体生活在物质非常发达的时代,从小就熟练各种移动互联网工具,相比较“90后”,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想法更加天马行空,见闻也更加广阔,在对待学习和接触新事物方面,也更加积极主动,并且多才多艺。
   但是,经过严格的高考后,不少学生因成绩不理想未能踏进高等学府,而是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心理上的落差造成部分学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表现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自我独立意识强,但文化素养偏低、政治思想不成熟、社会责任感缺乏。
   高职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喜欢并渴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体验或娱乐方式,而不是在图书馆里饱览群书。“00后”的这些特点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丰富学管素材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辅导员的能力要求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拓展到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多个领域。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辅导员以“管理者”的角色存在于学生之中,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必须以“教育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不但承担着“教人”的任务,还同样得担当起“育人”的责任。所以,在各研究领域信息齐聚网络的今天,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寻找各类教学和德育素材,有针对性地实现学生管理。
   (二)拓宽教育手段
   在信息完全开放的今天,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間都打破了传统式的面对面交流,倾向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如QQ、微信、微博、贴吧等方式发布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面对问题学生时,也可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提升工作效率
   现在的学生管理中,一线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涉及诸如贫困生判定、奖学金评定、学生活动组织、班团建设等事务性工作。若采取传统的工作方式,如召开班会、走访寝室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集体活动时间来收集信息或发布通知,会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容易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在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各种办公软件云集,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问卷、在线表格等多种形式适时收集学生信息,并及时完成信息的传输,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增强团队协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的确,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将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互联网的即时性和多样性可以拉近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给班级建设提供一个相对开放及包容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来增进友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便捷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助力班团建设,使班级凝聚力也随之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教师和学生都倾爱并依赖这种方式,但是这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安全意识的树立
   当今,高职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判断力,一些学生对物质利诱等方式毫无抵抗力,对国家和自身安全缺乏谨慎的态度,还停留在“国家安全事不关己”的传统观念上。虽然高校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也进行了各种安全教育,但不良思想仍然会借助网络影响学生安全意识的树立。
   (二)正确“三观”的引导
   网络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充斥着不良的网络行为,如网络暴力、错误思潮、庸俗信息等,极易影响当代高职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有些学生缺乏信息的筛选、分析和鉴别能力,出现模仿或效仿的行为,并且逐渐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甚至坠入犯罪深渊。虽然,辅导员进行了大量的案例教育,培养学生自律的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但仍然抵挡不住不良网络信息所产生的负面冲击与误导。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