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燕 本文字数:2574
[摘 要] 在當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切入点与支撑点,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需求,更是职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86-02
我国经济已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人才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工匠精神”所指向的人才供给规格正是实现产业要素最优化配置、提速增能的重要因素。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最终实现“智造强国”,这就需要无以计数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人才来支撑。而职业教育作为最贴近产业的教育环节,其对工匠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工匠精神融入之于建筑类高职院校
(一)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来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生源数量增长快于质量提升、专业设置多而不精、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职业精神培育等不少问题。这些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理念既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与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方位的设想,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这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正是对目前高职院校奉行的“实用够用技术技能”人才观的纠正。职业教育唯有从粗放式的数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的人才质量提升才能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育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
(二)建筑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涌现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
“十二五”以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继续增强,自身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带动了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等文件指出要不断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强化队伍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建筑产业的现代化需要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加强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努力营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行业氛围和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和吸引更多的能工巧匠加入“中国建造”品牌的缔造中。
(三)基于“工匠精神”是提高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国建造”品牌的打造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建设类技能人才,这就对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技艺的传承,对产品的精益求精,更是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对技艺的执着和创造。因此,建筑类高职院校需要从以培养“技能技术人才”转向培养具有“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建设行业人才,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工匠精神培养之于建筑类高职学生
(一)培养学生忠于职守的职业信仰
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掌握一门技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充分的就业创业。但职业教育并不应止步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根植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坚守。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让学生对从事建设行业产生一种内在的信仰,以成为鲁班那样的大师为极大荣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为了混口饭而从事这份职业,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声音、一种召唤在从事这份职业。学生有了职业信仰才会产生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才能真正做到“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二)培养学生乐于钻研的职业品质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鲁班被众多工匠奉为鼻祖,他身上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精巧技艺中,还体现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智慧与精神。“物因人而著名,人因物而不朽。”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内心笃定地专注于某项技术技能,一门心思扎根下去,,静下心来慢慢积淀,真正实现“术业有专攻”。
(三)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职业追求
创新是时代的符号,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毋庸置疑,工匠精神的“匠”字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模仿,而是对技术技能的传承与突破。模仿止于停滞,创新才能从无到有。没有创新思维,工匠无法成其为工匠,社会将无法更新迭代。建筑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劳动的“工匠思维”、独立思考意识和求新、求异思维,在平凡中不断摸索,在问题中不断开拓,通过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才是工匠精神的根本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