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菊花 本文字数:2468
[摘 要] 以大学生专业设计竞赛为牵引,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建设、团队科研相融合,纠正以竞赛为目标的思维,转变为以竞赛为手段,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解决创新创业实践问题。通过构建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学体系,完善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努力将专业设计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可以推广到大学生其他的科技竞赛,实现工科院校大学生专业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 键 词] 专业设计竞赛;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200-02
全国石油设计大赛于2011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始首届比赛。这是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着手打造的一套“学、赛、研”三位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这种培养方案就是抓住“学、赛、研”三方面的辩证关系,通过大赛推进学生参与研究工作并持续深入创新发展。石油设计大赛每年一届,,是目前全国石油高校规模最大的专业学科竞赛,在各大石油高校中已变成3~4月份间最广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之一。
石油设计大赛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打开了新思路,给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了新途径,要充分利用好竞赛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不断扩大师生的受益面,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大赛的三部分衔接内容方面,赛前培训阶段、竞赛阶段和赛后研究阶段相互联系。那么如何组织好以该项竞赛为契机的教学活动,以及如何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如何结合竞赛活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均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目前以石油设计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前期竞赛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该项活动了解不足
虽然是全国石油设计大赛,涉及面及专业要求却是非常广,主办单位的初衷是联合多专业、多学科开放式共同协作。虽然各大石油网站、学校教务处等部门有一定的宣传,但是落实到学院时只有石油工程学院积极参与了其中的宣传和前期启动动员工作。其他学院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该项赛事,想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却苦于无教师可请教,无组员可搭班子而只停留在想的层面。
(二)学生科研动力不足,参与性较低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部分,旨在通过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虽然每年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受到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多方的支持,但是名额仍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数量。一旦申请后未立项,学生的科研动力就会丧失,而参与热情骤降,即使有幸加入团队的组员有些也是盲目跟随周边同学参与科研活动。这也表明大部分学生参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素养。
从学生参与竞赛水平来看,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文献资料的整理或打杂,参与课题设计与组织、论文的撰写及结题报告均是以团队中的研究生为主力军。这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了科研训练活动的初级阶段,对科研训练的核心部分参与度较低。
(三)竞赛过程中缺乏规范管理,教师指导积极性不够
石油设计大赛在运行过程中,尤其是赛前集中培训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课程学习或课外讲座掌握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商业工程软件的使用等,并通过实际操作提交最终的完成报告。让大学生在两个月时间内不借助任何指导教师的帮助,完成一个包括地质、油藏、采油、储运等相关专业的全套报告,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做出任何形式的考量,更多的是体现在指导教师的职业操守方面,使部分指導教师并没有在本科生科研训练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科研训练基地缺乏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活动缺乏且该环节多流于形式,这种教学局面不能满足专业设计大赛等科研训练需求。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教学、设计大赛与科研创新训练结合起来,本科教学应在专业基础知识普及的同时,为本科生提供更多基于问题或课题的科研训练任务,专业设计大赛正是一种最佳的创新训练形式。以学院科研创新实验配置条件为例分析,大赛的集中培训、软件熟练使用及报告的最终完成均需要科研设备齐全能够满足科研训练活动,然而实际科研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科研活动。
二、以石油设计大赛为牵引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一)成立以学院为单位的大学生科技协会,创建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石油设计竞赛活动的宣传工作主要由我院教学实践科负责,建议学生组织的科协参与协办,成为宣传和推广竞赛的一支重要力量。还可以借助网络创建一个持久的资源共享平台,定期邀请各班的导师加入平台分享群。
(二)石油设计大赛相关课程的培训
广泛宣传和动员,将专业选修课提前到大赛开始期的前半年,以使参加竞赛的学生能迅速掌握一些专业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参与专业竞赛活动。
(三)开展围绕竞赛的教学团队建设
我院目前培训教师主要是以研究生导师为单位的单兵作战方式,需要建设一支围绕竞赛的各个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以便在赛前培训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利用软件工具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问题驱动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