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2019-09-2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常瑞麟 刘安 林怡君 赵华 本文字数:2553
  [摘           要]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针对现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价值走向,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新型的教育方法符合当代知识的传输途径也是应当讨论和思考的。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212-02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现有状态,一个当代大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洗礼后,大学生往往会放任自流一段时间,又或者是在某些高校中,,新生被开学时的豪言壮语所打动投身于某些领域的科学研究中。但是无论早或晚,在毕业之前,他们都会在自己的学术专长、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定成就,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向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专业人才。
   可是在学术教育之余,作为理工科学生,只是在四年的时光中追求学科的知识探索,我想大多数人的课余的时光是相当松散、美好又十分释放青春的。
   据本校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数据样本1000人):92%的学生希望在学校邂逅一份美好的爱情;20%的学生希望自己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小于20%的学生知道且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8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仍然十分迷茫。
   传播知识只是学校部分的责任,在学术追求之外,培养提高大部分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对社会的判断力,拓宽眼界,提升眼光。在学校与导师的引导下,或许学生的生活不会过于空闲。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不断地反馈刺激达到的短暂愉悦,“抖音”“快手”等快节奏的娱乐方式、满大街的洗脑神曲、主播网红能够快速积累大量财富的方式我们无法阻止,现在大学生应当如何在这种被定义“浮躁”的社会中对中国五千年的灿爛历史、960万平方公里孕育的文明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文化中得到启发,被文化感染,并自发地学习传承呢?
   一、高校学生的教育情况
   本校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样本500人)。
   由图1、2、3综合得出,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大部分没有相关
  的职业规划,在学校引导下的社团活动以及学习较少。那么,如何对迷茫的大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指导、人生规划指导,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想道德及爱国教育,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对未来的接班人进行素质提升,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凭借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我国各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
  人民的聪明智慧,总结出一整套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创造出许多至今还惠泽后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直到今天,这些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还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科学、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
  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与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中国人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认真汲取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爱国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培养的良好载体
   高校的作用除了教给未来一代的建设者知识,更重要的是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帮助其创造人生价值。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则必须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更要继承爱国主义精神——爱美丽的祖国,爱中国的人民,爱中华璀璨的文化。
   文化更多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广博文化的优良载体。
   高校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文化传播者、开拓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进行教育与传承必不可少,那么现在高校生
  非遗教育情况如何呢?数据池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非遗有一定了解,多数从电视广播等官方媒体了解,而学生更愿意以更丰富的形式从网络媒体进行非遗的学习。但是可以看出,校内教育在非遗教育传承中是短板,甚至很多学生并不理解校内开展“非遗”教育的严肃性及必要性。
   由此可以推断,在高校内进行有计划的非遗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且需要实体化保护——通过有形式的载体传承无实体的文化精神,是对文化的创造性学习与保护。
   四、民族文化传承决定着国家精神
   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非遗更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非遗保护与传承同样离不开广大青少年的参与,青少年参与越多,非遗的前途越光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提高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尽管如此,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非遗保护的环境和氛围不够优越浓厚、保护的方式缺乏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因此不仅要靠政府部门的努力,更要靠各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不断增加文化认同,以生产性保护的手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