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静 徐旭冉 本文字数:2534
[摘 要] 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在实施绩效改革与教学质量改革工作,从高校的管理层面来说,梳理教学科研团队,进行现有人员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通过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够分析科研政策对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为各个高校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提供理论研究基础与实践分析依据。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提高高校科研能力与质量,以支持高校创新团队的良性发展。
[关 键 词] “双一流”;高校;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218-02
目前,我国对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对高校创新能力有了比较清楚的定义,对其组织架构也有较为明晰的阐述;相关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利用各种论证方法对高校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找到了其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将在建设双一流背景下分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双一流”前提下建立高校科研教学“创新团队”的背景
美国图书馆专家马朗方(K.J.Malenfant)在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开展的一项重要学科服务的方式与思想变化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协作和系统思想是这些变化的核心,,并指出协作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就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了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在国家创建“双一流”高等院校的政策导向背景下,“以科研为导向,以教学为目标”的创新团队建设模式是适应新时期一流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改革方向。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被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科技创新的知识源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近十年来国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形式直接投入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达20多亿元。
对高校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工作,国家提出了“以教学科研大团队为根本,充分集约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鼓励高水平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学科情况,充分围绕学科建设开展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的整合,不再支持零散型,或不具备竞争实力、缺乏教学质量保障的小学科发展。
2016年国家发布了新一批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指南,提出了32项国内重点研发方向。从指南内容上来看,重点研发计划与我国目前执行的“创新型”科技政策,以及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研究背景完全相符;从近几年连续发布或立项的重点研发专项及各类省部级专项看,科研项目的立项起点大幅度提高,这对承担科学研究任务的高等院校的整体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模仿”到“创新”的研究思路转变,注定了科研与教学“创新团队”将成为各个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流,而不具备科研条件的小型团队将逐渐被吞并或淘汰。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已经有了提升创新能力的意识,但由于对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判定认识不足,又缺乏系统性分析研究,盲目组建了大量科研创新团队,投入相对较多的资源,然而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却看不到实施效果。各个高校在组建发展科研创新团队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往往采用盲目、保量不保质的方式组建发展创新团队,一味地靠引进核心技术专家或者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方法,但这样建立科研创新团队一般是名存实亡,创新能力并不见明显提升,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核心提升点及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对症下药有效提升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
(一)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校级、院级、系或课题组的级层结构模式,所以科研团队中的高校教师仍然隶属于某学院或某
系或课题组,而且科研团队的组建普遍还是导师与学生的组建
形式,跨校、跨学科、跨专业的结构合理、成熟的创新团队非常少见。所以,涉及需要打破固有级层结构模式与组建形式的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与研发时,这些创新团队就要受到所属学校的管辖与制约,很难形成合理成熟的跨越式团队,只能以学校内部小规模形式存在,研究基础项目课题,不能承接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内部的科研人员也很难成长为高水平行业领军人。就算为了承接某些科研项目组建了跨学科、跨校级的创新团队,也一般是临时性的,表面是一个团队,其实大家都在各干各的,独立完成自己的科研内容,最后形成结题报告时合稿收尾,项目结题即解散团队,一般不能再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存在。这样所谓的团队表面看似运行良好,实则名存实亡,很难形成技术成果共享,对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和科研水平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能力全面的创新团队带头人较少
团队带头人作为一个创新团队的核心人物,应是一个能力全面、高水平、高素质的学术领军人物,其应该把握团队的科学研究大方向,提出关键性问题,并在需要的时候给团队其他成员以学术上的指导,并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将团队成员紧紧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