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的探索与启示

2019-10-2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李洁 本文字数:2801
  [摘           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区域特色“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途径。探索“非遗”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弘扬先进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拓展本区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新途径,更好地实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有利于学生在“非遗”传承的创新中实现文化创新。
  [关    键   词]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88-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活态文化,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得以生存与传承,通过人的传承活动得以保护和发展。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教育、信仰培养、道德渗入、文化认知、技艺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担负起“非遗”传承和创新的使命。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号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续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珍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学校要结合教材开发、特色课程开设、第二课堂等社会实践,,提炼民族文化思想,升华民族文化精神,开阔学生视野,弘扬先进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拓展本区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新途径,更好地实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在“非遗”传承的创新中实现文化创新,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文化支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全国不少地区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黑河市劳动保障技工学校将黑河市辖区内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使学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一)建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
   鄂伦春族主要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民族,世代以打猎为生,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渔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2项。
   黑河市劳动保障技工学校在校内建立一个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展出鄂伦春族渔猎生活及桦树皮工艺制品、图片200余张,集中反映了鄂伦春族千百年来所创造的文化。
   (二)深入生活体验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来”,师生到鄂族聚居地调研、到桦树皮工艺品厂见习、到艺术团观演,了解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创新,体验鄂族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风,了解桦树皮制作工艺,学习摩苏昆的唱腔和曲调,体会鄂伦春民间舞蹈的内涵和精髓,为文化传承提供物力支撑。
   (三)教学中融入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课堂教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内容,增强学生对其文化的系统了解和掌握。
   为了让鄂伦春文化“活起来”,学校联合民间艺人开发教材。形成民间艺人和学校德育、美术教师专兼职结合教师团队,编写了《鄂伦春神话传说故事》《桦树皮工艺品制作》《桦树皮画的构思与制作工艺》《鄂伦春民族纹样》等校本教材。
   在特色课程上开设了《鄂伦春神话传说故事》,系统地阐述了鄂族起源、神话传说、传奇故事,从中学习鄂伦春族文化中除旧布新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英雄主义等家国情怀。在《桦树皮画的构思与制作工艺》课中,教育学生掌握桦树皮制作工艺阶段、特点、方法、步骤、纹样,学习桦树皮制作技术及作品创作,了解桦皮工艺制品诞生于鄂伦春族游猎生活方式,以实用为主,装饰纹样因取材于大自然,展现的是淳朴及粗旷的美。随着时间变迁,鄂伦春族在桦皮工艺制品的继承和创新上都要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美。在学前教育专业和社团活动中开设《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和《“摩苏昆”说唱》特色课程,将鄂族舞蹈古朴粗犷之美以及说唱艺术的神韵之美融入教学。
   鄂伦春校本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人文、美育等学习兴趣,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的几点启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中,笔者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学校责任重大。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先进文化的有力彰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民族个性。
   鄂伦春歌曲《勇敢的鄂伦春》中“一匹马”“一杆枪”,表现了鄂伦春人雄健、彪悍的氣质,向人们述说了鄂伦春先民不惧严寒、不怕困难,日夜巡逻、守护山林的神圣职责。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对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心怀敬畏,族人相信通过“萨满”能够实现人与“天”的感应。这些朴素的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鄂伦春民族崇尚英雄文化,塑造了“莫日根”民族英雄形象。“莫日根”一词意为聪明的猎人,或为民除害的英雄等含义,莫日根故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说唱文学《英雄格帕欠》。讲述的英雄少年格帕欠,只身除妖怪犸猊,并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历尽千辛终于处死犸猊救出父母的故事。鄂伦春文化中的“莫日根”是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民族脊梁的象征。鄂伦春文化中的团结意识、民族意识都闪烁着自然的思想光芒,这种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世代延续发展的精神追求。鄂伦春民族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表现出英勇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我国反抗外族入侵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华五千年文明,始终以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文化为导向与核心,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不屈不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民族气节,对凝聚社会意志力、促进民族精神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正能量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