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润栋 本文字数:2466
[摘 要] 现代学徒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教学层面。实际生产和教授知识相互融合。第二方面,学习场所。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第三方面,学习方面。学生学习和工作相互结合。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中,尤其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代制的学徒模式成为主要的中职实训教学模式。从具体的实践出发,对现当代学徒制改革的规划进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体系,从而创设出更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以现实的校企合作为前提,创设出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保障措施,提升中職学校的人才质量,并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中职;实践研究;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170-02
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14—2020)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今后,我国将实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并存的教学体系,并在完善现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创设出符合现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时效性的现代学徒制度。在具体执行方面,,中职学校应积极推动本校教学与现代企业相结合,并构建新型的学徒试点,从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升汽修专业的教学能力。
一、在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的整体目标
现代学徒制是中职教育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核心注重构建完善的工学相结合模式。中职学校和汽修企业通过合作,并创设产教相融合的教学体制,从而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生产相融合,学生的工作与教育相融合,具体的实训与定岗实习相融合,从而创设出具有时效性和层次性的现代学徒制的整体目标。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的整体目标应符合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并在提升学生对汽车产业市场的竞争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学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整体设计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以及汽车的科技化含量越来越高,这对汽车专业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将本校的教学实际与现代汽车发展的总趋势进行结合,创设具有现代性和适应性的现代学徒制。本文主要所讲述的内容涉及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过硬的现代汽车专业人才。第二方面,构建符合本校发展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应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校的教学能力以及整体汽车行业的发展态势出发,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以中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现代学徒制的开展
(一 )重建汽车课程体系模块
在以往的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中职学生往往在第三年进行实习,但是我们应看到这种实习模式存在的弊端,即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差,他们对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确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整体的实习效果差。此外,中职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进而产生放弃学习汽车专业的想法。为了改变这种实习状况,本校从企业实习的实际、本校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三个角度开展探究,从而积极地与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展开探讨,对本校的课程体系模块进行优化,提升整体的中职汽车专业的教学效率。这几个课程教学模块分别为汽车快速保养模块、汽车电器设备模块、汽车底盘模块、汽车发动机模块。
(二)创设具有完备性和时效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现在学徒制注重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相互融合以及彼此促进,而在具体的校企合作中,中职汽车专业的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学习阶段开展授课,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体汽修专业的教学质量。第一学年,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实践知识的感性认知。在这一教学阶段,中职教师可以开展基础的理论、素养和课程的教学,并在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对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有一个感性认知,从而为第二年开展实训做准备。
第二学年,将轮岗模块与实训模块相结合。中职教师可以在前两个月安排学生在校外合作的企业进行轮岗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为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做准备。其余时间,中职教师应注重对汽车实训教学,并将教学理论和本校的汽车实训充分进行融合,提升学生对汽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注重“工学交替与产教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到企业中开展实习,从而使他们经过不同岗位的历练,积累相应的汽车岗位实习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汽车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学年,经过上两个阶段的中职汽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定岗能力,并找准自己喜欢的岗位,从而更加具有效率地进行机修方面的工作以及相关方面的学习,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教学组织的改革
通过对师徒的灵活配置,以及对考核模式的优化,旨在提升师徒制实训的效果,并让教师与学生的实训更具有目的性,从而提升整体的实训质量。
1.注重师徒搭配学习的灵活度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应创设具有灵活的师徒搭配模式,比如,“一徒一师制、一徒多师制和一师多徒制”等。在实训期间,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生产实际合理地运用一徒多师制和一师多徒制,让学生增强自身适应企业发展的同时,提升整体的实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