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让塑造思想、升华情感回归德育课堂

2019-11-0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沈佳函 本文字数:2458
  [摘           要]  德育课的本质教学目标是要塑造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能正确理解客观世界,并以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实践客观外部世界的人。因此,德育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环节在内,在逻辑上必然是以塑造学生思想、升华学生情感作为德育课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关    键   词]  思想;情感;德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186-02
   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會“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德育课有效教学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颇丰。然而我们理性地反思整个有效教学探索和实践过程,还是发现不少问题。
   1. 研究性学习煞有介事。研究性学习没有研究的基础,有些学习任务本身缺乏研究基础和必要性。
   2.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是一种品质,不是一种形式的追求。不少课堂上可见到一些看起来热闹,但实质上低效的合作学习、讨论、实践,这些合作很少引起学生情感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有些问题实际上不需合作同样能解决。
   3. 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正确的人本化的观念。然而过分强调学生自主,丢弃教师引导地位,导致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推进受阻,那学生的发展也是不明显的,那他们将会在低水平、低层面徘徊。
   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没有深入学生情感与思维;引起思想灵魂共鸣的时候甚少;引起道德精神、良知、价值观震动的例子甚少。情感与思想的坚冰没有被有效打破。
   以下是我在德育课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感受,希望能以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任务、讨论等要真正深入学生情感和思想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
   在讲哲学与人生中“自觉能动性与自强不息”一课时, 物流班有个男生。因为有伤及自尊的顾虑,我没有把问题直接向他提出。我向全班提出问题:大家是否经历过挫折?认为自己是个自强的人吗?期望通过侧面去触动这个学生的心灵。
   这个学生很大声说:老师,我就很自强!接下来的过程就水到渠成了,我激励他说说自己的自强。学生说:小时候因为意外失去一只眼睛,所以小时候我很自卑。但现在不是,我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没什么区别,我比很多人更好、更幸福,做人就要自信、坚强。我成绩不好,但我毕业后想创业,希望能干点自己的事业出来,小小的事业也行。所以我觉得自己就很自强。他的神情和语气充满力量,他的表达从没如此流畅。作为老师,我无法用言语去表达我对他的赞许。全班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有男生大喊:阿锋,好样的!在这样充满精神和情感张力的时刻,老师这时候再做什么样的补充都显得多余,跟着一起鼓掌就好。
   通常而言,这一课在教学处理上可以列举古今中外自强不息的人物及事迹,让学生搜集资料展示并谈谈感受。但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课堂人物事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缺乏情感共鸣。有效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把更多话语权交给学生,这种话语权应该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思想。学生的现身说法把当“高大全”的人生道理变成学生自己的言语,学生参与到课堂建构的时候,德育课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其他学生被这个生理缺陷的同学感染,,情感、思想、精神都获得一次洗礼;而这位学生获得了满足和喜悦。这正好对应一句我认可并实践的话:课堂应当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和问题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活动只是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感悟和思考,以形成观念和价值判断并内化为思想和精神。
   比如讲“量变与质变”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量变指程度变化,质变指性质变化。但还不能进一步理解并与生活相联系。恰逢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面一座火山喷发,影响各国航空业。因此我以火山喷发作为理解量变与质变原理的活动提出问题:
   1.火山为什么会爆发?用量变和质变原理能否找到联系?
   2.如果有联系,量变指的是什么?质变指的又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写出小组答案,经过老师引导分析、整理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现象分析:火山爆发是因为地底岩浆及热气体不断积累形成巨大压力,最终冲破地壳阻碍,岩浆、热气体、火山灰喷射而出的自然现象。
   哲学理解:岩浆及热气体不断积累是量变,火山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喷发的运动状态就是质变。
   这个时候学生的辩证思维刚刚启动,必须扩大其视觉和引导其进行更深入的逻辑思考。我把焦点从自然界引到人类社会中,提问:火山爆发和人的什么日常行为有相似之处?
   学生说出好几种答案:发怒、生气、疯狂等。
   教师问:人为什么会发怒、生气、疯狂?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