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振福 本文字数:2471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关键所在。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可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教育链和职业链无缝对接。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060-0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大举措。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媒介搭台,多方协同,密切合作,共唱职业教育发展大合唱。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提高师生技能水平的重要场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专业群、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紧扣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完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育人质量。加强专业集群建设,推进电气类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与当务之急。
一、基地建设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是实践育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头戏,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软实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推行国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强化产教融合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2];深化产学合作做好“六个结合”——“教学环节与企业合作相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岗位知识相结合,实训过程与岗位情境相结合,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优化产学融合做到“七个一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实习生产一体化、作品产品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重大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特色装备等产业集群,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急需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方參与、产学融合、顶岗实践,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与现实应用相融合,实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以专业群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新建与挖潜相结合、特色与共享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技术与文化相结合、近期与未来相结合”的方法组建功能实训室、仿真实训室、实训中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努力建设成融生产实践、实训教学、培训鉴定、技术研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现教书育人与岗位育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有效对接。
二、基地建设的困难
(一)校企深度融合不够紧密
由于企业的生产性和营利性,在接收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大部分企业职工的薪资是按定岗、计件、产品的合格率等绩效考核来确定。企业生产订单多时,需要职工加班加点生产,这时企业不欢迎学生去跟岗或顶岗实践。因为学生平时训练时间不足、操作不够熟练、加工产品时占用时间多,产品加工有时还会出现次品,影响职工的绩效收益,从而造成实践教学大打折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师实践素养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操作时间少、操作不够熟练,又加上实践教学时担心安全因素、操心大,部分教师更多地愿意进行理论教学,而不愿意承担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青年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直接由学生身份转为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缺乏具体实践岗位的历练,在实践教学中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是“力不从心”。
(三)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缺乏战略思考和社会责任意识,眼睛紧盯着自身利润和效益,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需求难以形成一致。因此,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深度融合不够的问题。
三、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生产性原则
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吸纳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并带领和指导学生一起参与建设,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发挥政府、企业、学校多方的资源优势,组成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组合,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互利共赢。
(二)实用性原则
立足专业(群)核心课程教学需求,优先支持智能制造专业岗位群、生产服务新兴产业等实训,,制订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现教学目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