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永华 本文字数:2471
[摘 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人习惯形成、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如何有效地促进中职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中等职业学校重视的问题。要注重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强化学习上规范化行为,培养学习习惯。
[关 键 词] 中职;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072-02
《中國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第一次被正式提上了议程。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这一要求,反观现实,我们却遗憾地发现,目前部分职高学生的行为习惯不能令人满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从对学生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双向情况来看,有的学生职业道德及行为习惯、思想观念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对宁波地区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参观学习,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诸如爱惜粮食、排队吃中餐、爱护公物、文明语言、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意识和行为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一、中职生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
当前的多数中职生是在中考失利的情况下选择读职高的。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身鲜明的个性和一些特殊的行为习惯。中职生相比较普高生,他们动手能力更强,有吃苦的精神,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但是,随着近年来生源差异程度越来越大,中职生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并且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通过对所教三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一)学习习惯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教育孩子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善于提问等,但是到了高中阶段,很多中职生反而忘记了最初学习习惯上的一些规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做到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学生只有21%,时而能做到的学生有45.3%,而做不到的学生有33.7%。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生就更少,,只有19%。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数据,能够清晰真切地反映出当前学生在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提问、善于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珍惜时间等学习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退步,没有保持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反而在后面的学习中慢慢忽视了这些学习习惯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较大一部分中职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动力、毅力、耐心和恒心,经常会出现无故迟到、旷课以及课堂上讲话等不良现象。
(二)基本生活习惯
在基本生活习惯方面,通过调查发现,较多的学生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对于一些小的习惯却不能坚持到底。大致有41.9%的学生无法做到早睡早起,31.2%的学生无法做到生活独立自理。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也发现学生在生活中也没能保持饭前洗手、按时睡觉吃饭、坚持吃早饭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品德行为习惯
品德行为方面,我们主要对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秩序、诚实守信、热爱公物、乐于助人、举止文明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学生在乐于助人这方面还有欠缺,很多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学生没有助人为乐的意识,很少会主动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在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仍需要不断努力。
二、中职生行为习惯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管理因素
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但是较多教师和班主任对教育学、心理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不懂学生的心理,在使用的方法手段上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有效性,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存在着一些学生出现自由散漫、不爱学习、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基本单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他们的素质、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对孩子后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探究中职生行为习惯,必须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从而寻找好的教育策略。
通过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较低,行为习惯不端,语言粗俗,使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也受到影响。有些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管束,使孩子放任自流,时间一长就容易养成懈怠散漫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环境因素
中职生成长受到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和环境的影响,当前道德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通过各种渠道对中职生成长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必须强调的是,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传播媒介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学生接受的社会信息量急速暴涨,而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负面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极大地冲击和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干扰、模糊他们正确的判断力,甚至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
(四)个人因素
中职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虽然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和经历的常常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他们心中不断交织与斗争,而这些心理冲突和斗争会影响和阻碍学生形成稳固和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