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速度、精准、应变

2019-11-23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徐建良 本文字数:2620
  [摘           要]  重复训练法是一种常用的提高技能水平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否能够适应当前技能大赛所提出来的“速度、精准、应变”三方面的要求?通过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在重复训练中速度和完成质量上变化的数据,深入分析引起这种变化和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重复训练法的优势和意义,并结合学生数据分析和技能大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重复训练法的改进措施,让技能大赛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关    键   词]  技能大赛;重复训练法;软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18-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出要加快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近年来,政府、行业主办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已经成为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有力举措之一。每年参与竞赛以及训练的学生人数已基本覆盖3000万名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只有深入研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科学合理应用技能训练方法,才能从更高质量上培养技能型人才,才能在高水平的技能大赛上脱颖而出。
   重复训练法可以定义为:以完成同一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多次反复练习的技能训练方法。在平时的技能训练中,指导教师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完成,一遍不满意,再做一遍,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改进,直到满意为止。事实上,重复训练法是一种常用的技能训练方法,应用这种训练方法究竟能否达到技能大赛的要求,,是否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成为一个值得分析和探索的问题。
   一、技能大赛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作为选拔性的技能竞赛活动,层次越高竞争越激烈。技能大赛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完成质量上要求十分严格。在历次的现代制造类技能大赛中发现,能够全部完成任务的队不超过70%,大多数情况下仅有30%左右的队能够较好地全部完成任务。因此,要有好的比赛成绩,速度训练尤为关键。
   另外,由于竞赛是按照评分标准,根据选手完成任务的质量情况严格评分,因此除了速度训练之外还需要提高完成的质量。在制造类的竞赛项目中,“精准”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即“精密、准确”。
   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竞赛项目来看,一种是有“样题”的竞赛,还有一种是“盲题”的竞赛。如果是同样综合性的题目,“盲题”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有“样题”的比赛。完全按照“样题”的竞赛,对选手应变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而“盲题”的竞赛就要求选手具有极高的应变能力。目前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比赛的题目往往是在“样题”的基础上改变20%~30%的内容作为正式赛题或采用抽取几套样题中的一份作为正式赛题。因此要求选手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总之,要有效地进行技能大赛的训练,就需要紧紧围绕技能大赛的要求,达到高层次的“速度”“精准”和“应变”。
   二、重复训练的数据分析
   (一)学生样本的选择
   本次在集训队中选取3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甲学生进入集训队时间较短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乙学生经过大约一年时间的课余训练,参加过一次市级比赛;丙学生与乙学生总体训练时间相当,参加过两次市级比赛。
   重复训练任务内容为3位学生均未接触过,需要经过教师一定的指导,但基本操作方法不变。
   (二)重复训练中完成速度的变化与形成原因分析
   现象1:学生通过多次重复训练之后,完成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多次重复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提高任务完成速度。
   现象2:新的选手通过多次重复训练之后与能够与老选手在完成时间上逐步接近,体现该学生在技能学习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现象3:第一次完成时间和差距较大。第一次完成一项不熟悉的新任务的时间长短主要体现了该学生的学习能力、原有技能的积累。时间越短,综合技能水平越高,丙学生为最高。虽然乙学生和甲学生首次完成的时间相差不大,但除去技能操作的熟練程度,甲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要强于乙学生。
   现象4:首次与第二次完成时间差各不相同。对操作技能不熟练的新生来说时间差越大进步越明显;对操作技能熟练的老生来说时间差越大应变能力、技能学习能力越弱。
   现象5:新选手的重复训练之后时间上逐级缩短,速度提高明显。老选手的第二次与之后几次完成时间上变化较小,原因在于任务综合性不强,后期重复训练主要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对操作技能比较熟练的学生,速度上提高幅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三)重复训练中任务完成质量的变化与形成原因分析
   三位学生在同一零件的重复加工训练中,加工任务设统一评分标准,设定满分为100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甲学生属于稳步上升型,完成质量稳步提高,最终能够接近于训练有素的学生的水平。
   乙学生属于质量波动型的,主要体现在总体的完成质量提高较慢,虽然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仍然会时不时地犯一些常规性的错误。
   丙学生属于训练有素型的,主要体现在总体的完成质量高,失误较少,分析改进以后质量稳定。
   原因分析:通过重复训练和教师的指导,首先我们能够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质量上均有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和最终所能达到的高水平,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总体来说要达到高水平,长时间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同样训练量的学生仍然现存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技能上的一些综合心理素质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技能学习能力、严谨的态度、对技能学习的兴趣、专注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软技能”,所以技能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技术的提高,同时还要关注“软技能”的提升。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