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红卫 本文字数:2444
[摘 要] 目前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现象。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为导向,从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多角度探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经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52-02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抓专业技能的训练,又要抓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持续发展。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从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视角,改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案例教学、注重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内容体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现在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有些是适用于本科层次教学的教材,该类教材的特点是理论体系较强,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有些是简化版的本科教材,该类教材内容略有删减,难度有所下降,但理论篇幅仍然偏多,实践应用偏少。这些教材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体系目标不相适应。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1.文化基础弱,学生感觉难学
西方经济学理论多、图表多、公式多,对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特别是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他们感觉知识较抽象,难听懂,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大[1]。
2.学生社会经济活动参与度低
西方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感知和经济活动的体验,从而影响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参与热情。
3.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课程不够重视
为了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对考证类相关课程会自我施压,主动学习;部分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不用考证,不是毕业后找工作关联度高的实务课程,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教师教学效果不好
1.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和课程目标不清晰
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这种脱离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效果不好。
2.教学方法创新不够
以教師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材案例陈旧、不新颖
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有不少案例、习题引用的资料陈旧,反映当前经济现象、经济热点、民生民情与国情的案例不多,,体现大学生关注的题材、话题不多,教学内容不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生互动效果也不好[2]。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一门学科,有些授课教师理论知识较熟悉,但缺少实践经验,不能把理论与实践较好地融合,存在授课内容讲不透、讲不活的现象。
(四)考核制度不科学,考核方式单一
现行高职教育普遍是“宽进宽出”。课程成绩评定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比小,有些学生不注重学习过程,只关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考核方式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题型沿用传统的知识水平测试题型。这种课程考核模式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定位
1.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理论教学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原理、规律表述的准确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突出经济知识的应用。
2.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经济学素养
培养学生从经济学的视角观察、思考经济现象,将经济学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促使学生经济思维方式的养成与发展。
3.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全面考虑课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方面的实际教育作用。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结合高职经济学教学定位,选用适合高职教育的优秀经济学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做一些加减法。以必需、够用为度,删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建议删减宏观经济学部分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等章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一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内容,如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等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体现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发展经验与成果的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