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晓旭 本文字数:2781
[摘 要] 以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解析为重点进行探讨,主要阐述学生主体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弥补传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等必要性,其次分析满足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大众化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式教育模式的落实奠定了良好基础等可行性内容,最后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学生主体化教育特点,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管理;学生主体式教育;综合素養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202-02
在新课程标准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式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此时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核心元素,能在极大程度上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起决定性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进行学生的主体式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高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大多数学生的主体式教育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以及学生自我意识培养方面,此阶段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必要,能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为学生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提供帮助[1]。只有确保教育价值的及时转变,才能为学生学习观念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养成做好铺垫。此外,在主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也能更快速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的基础上,促进教育工作实现其价值。
(二)补救了传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结合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将知识灌输式的传输给学生,没有正确尊重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无法顺利实现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以及个体化能力的培养[2]。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严谨、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等现象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扩展,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式教学模式的出现补救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更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满足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形势来看,现代高职学生都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动作敏捷能力也很强,有着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高职学生的这些特征能为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人们的思维意识与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高职院校的学生也逐渐形成较为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进而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主体性地位[3]。学生主体式教育模式的顺利推进,能帮助学生充分地激发自身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增强,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综合素养,促使学生的长远性发展。
(二)大众化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式教育模式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现如今,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依然采取发展大众化的教育模式,这可能会阻碍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并且为高职教育管理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将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得,在教育模式不断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也在随之增多,整个办学规模不断加大,也就是说教育管理也在面临着新的改革与发展。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给予教育工作充分的重视,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随之加大,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性也变得更加明显,不仅如此,教育的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提高自己的平台,能更好地推动教学实现良好的发展。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合理地应用学生主体式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能高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对学生自身而言,提升综合能力与素养,培养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实现自身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渠道。对高职院校来说,学生主体式教育模式的推进,能够促进院校的整体发展并制定正确的管理方向,在大众化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理念的现如今,为学生主体式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三、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学生主体化教育特点
(一)完成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
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全面实现自主管理,同时为管理人员提供吸取经验的素材,推动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应明确了解自身主体地位,促进自身在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地位的转变,全面地发挥自身主动性作用,完成自我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还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观念,将自身一部分的管理权限赋予学生,同时为学生实现高效管理提供一定的空间与时间。明确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应该秉持积极期待的态度,结合学生的自身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设置学校教学课程[5]。比如,有的学生爱好音乐、有的学生爱好体育、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学校就可以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考虑学生的意见,做好详细的课程规划。比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带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随之得出问题结论,接着教师进行评价,这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在一定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性格的学生组织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对应地展开辩论比赛,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学生都可以明确其他小组成员的想法,实现互相学习、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