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茹煜 蒋雪松 李建华 朱银龙 许蔷 本文字数:2493
[摘 要] 以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例,通过分析机械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比较国外一流工科学校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行业需求发展为出发点,探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必要性。通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制定专业分流方案,有效实施了专业分流,并提出学生管理、专业建设两个关键性问题,为探索农林机械类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了經验。
[关 键 词] 大类;分流;机械;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68-02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内涵
所谓“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就是学校将原有相近的专业进行分类设置,统一招生。各大类专业的学生在前3~4个学期统一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了解专业内涵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后2~3个学期确定自己的专业,并实施专业培养。据调查,国外大学机械工程专业(Mechanical Engineer)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大类培养。这样的设置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年级或进入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
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需求
(一)机械类行业技能型人才的结构现状
机械类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通常将技能型人才分为知识技能型和技术技能型,包含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操作、维修、服务等层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已经达到85%以上,但是设计成果依然同国外先进水平有相当的距离。最突出的表象就是原创成分实在太少、原始创新人才缺乏、行业的技术领军人才匮乏的问题,说明机械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机械制造生产企业中86.8%技术技能型人员的技术等级为初中级,而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3.2%。中国作为世界瞩目的全球最大制造基地,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却很低,说明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不够。以上分析可知: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要求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广博的通识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精深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实质上就是综合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机械类专业的发展需求
2012年江苏省开展“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鼓励高校相近专业进行专业类整合建设。南京林业大学的机械类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范畴,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共三个本科专业。机械类专业不但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而且同生态环境有联系,许多崭新的交叉领域不断出现。分析我校机械类本科现状、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可知,学生除了在机械工程及电子技术两方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外,还应在计算机、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机电液气综合应用、英语、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并对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如CIMS、CAD/CAM、机电一体化等有全面的了解。而传统的专业设置及招生存在专业发展不平衡、生源质量不高;通识课程不统一造成选课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学校于2016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计划,其主要优点体现在:(1)提高生源质量;(2)促进专业建设;(3)促使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加快课程模块化建设,降低办学成本;(4)有利于培养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机械行业的发展战略是推进我国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我国机械产业由粗放型、模仿型、数量型向科技创新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因此,知识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相对较明显的增长,其中对研发骨干、创新力量的需求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幅趋势,创新型应用人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国内研发生产企业的重要培养和争夺目标。因此,根据我校机械类特色对现有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已成为社会所需。
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实践
(一)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专业按机械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按照机械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1.“平台+模块”: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拓展构成4个“平台”,每个平台分别由课内教学、实验教学、集中实践、创新拓展等不同模块组成。
2.大类公共部分:课内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块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均设置有大类公共部分,打通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4个专业方向的通识教育、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集中实践模块将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教学实习、课程设计设置为大类公共部分。
3.创新拓展模块:该模块中不仅增设至少2学分的课外科技活动,而且大类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创业基础课程,每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中增设创新创业课内学时,通过该模块学习达到拓展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引入创新理念;拓展学科基础素质,加强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拓展专业素质,培养技术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宽口径的人才;另一方面充分体现机械类各专业方向特色,培养学生方向和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