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吉亮 本文字数:2582
[摘 要]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专业性技术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它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关于人才的定义,不仅需要其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其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只有结合这两点要求的中职生,才能将其定义为人才。当前,我国中职学校招生生源的质量较低,学生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而中职学校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已然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首先分析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因素,其次就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完善学生人格塑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不良习惯;德育;人格塑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180-02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就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人才教育现状而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中职德育强调人才全面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先育人后育才。职业学校德育是教育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校园人才质量培养。职业学校作为最接近经济发展的直接教育,人才的德育观念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需求。
一、中职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缺乏宏观指导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也需要宏观指导,并非特定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状况,设置特定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职业学校人才目前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专业研究建设都相对匮乏,就目前人才定位而言,过度偏向于技术型人才,这些举措容易使学校内部德育操作力不足。虽然近些年来职业学校德育正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宏观指导方面依旧没有过多的改变,中职学校人才质量目标不明确,没有具体考查方法,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与考核脱轨。
(二)监管体系不健全
学生学习素质的提升才能诱发技能的提升,及时检查和监督有助于高质量人才的养成。目前,学校监管体系不健全,质量监控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首先,學校对教师教学现状没有规范性检查,其次专业课程所占据考核资源过多,德育素质教育资源因此不到位,最后,即使部分学校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到那时由于教师自检能力不到位,自我反省工作过于形式化,这也会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到位。
(三)校企合作认知不足
很多职业学校与特定企业展开技术交流课程,企业收纳学校人才,学校遵循企业生产要求进行教学改革。这固然能使企业内部文化以及战略性思想进入校园,有助于学生提早走出社会,但是,这也会导致学生过于现实,忽视德育的意义和作用,塑造了不好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四)网络文化影响较大
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网络文化没有流行之前,学生的交流活动相对较为局限,但是也相对较为健康,不利影响因素较少。但是,由于网络文化监管不力,在网络文化流行之后,学生的课后活动以及交流活动明显增加,虽然目前学生并不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就可以了解到很多的知识,欣赏到很多的美景,但是也有着很大的弊端。比如说部分游戏文化、网络小说文化等容易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金钱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些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五)网络时代下的学生心理素质容易受网络文化影响
在网络文化尚未流行之前,学生的交流活动仅仅局限于校内活动或者一些市区比赛等。在网络文化流行之后,学生的活动明显增多。这是一种让人欣慰也是一种让人担心的现象。欣慰的是:学生可以不用付出高昂的车票就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让人担心的是:由于网络文化不正确的价值导向或者炒作,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或者产生不好的情绪。网络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千奇百怪,比如说游戏文化、网络小说文化等,这些都是一种文化,利用好了可以起到让学生放松娱乐的作用,一旦利用不好,很容易使学生沉迷上瘾,影响自己的学业和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建设校园德育工作的直接影响因素,每个中职学校都应重视学生德育。外界很多人员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评价并不很高,甚至存在歧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狠抓素质,狠抓素养。部分学生即使操作技术硬,学习能力强,但是脱离学校限制之后,容易走上不好的道路,这是教育的失败。笔者建议中职学校对德育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应适当提升,教育资源的支持适当倾斜,将德育作为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工作完成。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优秀教师学习课堂,积极将各种先进技术引入德育课堂之中。另外,教师对教师个人的行为品德、基本素质、教学方式进行具体考核,将其与绩效挂钩,重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中职学校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二)完善监管体系,模块化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可采取模块化管理策略,将课堂考核与课后考核相关联。将学生学分比例适当倾斜于校园现实表现,课上学分可占据五成,课后学分也占据五成,增强实际德育考核。[1]将考核模块具体划分为:公寓卫生、宿舍内务、社团活动,课堂学习、文体运动、日常行为等。每个模块给予一定的分值,只有学生完成考核才能毕业。这样的管理方式能稍微减轻教师压力,促进具体化考核管理。另外,学校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变更,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完善校园管理体系,促进反馈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