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提升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课程价值

2020-01-08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陈珺霞 梁盛 本文字数:2485
  [摘           要]  在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的专业课程全面衔接中,对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加以分析显得尤为必要。主要从它的课程内涵、课程特征以及目前该类课程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专业应用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18-02
   一、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应用类课程的认识
   在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与高职专科全面衔接过程中,专业应用类课程选择开设在实习前的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的上学期,主要依据是学习主体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后,以具体职业岗位和行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
   二、应用型本科专业应用类课程的内涵
   (一)关联性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关系密切。既要打破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严密知识结构,选择提取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迁移知识,又要对开放的以任务为本位的专业应用类课程进行规范。使两类课程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对应用基础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所构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知识是对专业基础类课程知识的具体应用,即在具体职业岗位中实践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科知识。尽管两类课程知识存在着部分交叉,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知识的适当重复和再现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从应用型本科学习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来看,某一具体的应用能力,在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低阶培养中被首次提到,在专业应用类课程中被进一步强调认识,在专业基础类课程高阶培养中被赋予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使命,这样的设计与安排符
  合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发展性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通过对学习主体的职业岗位的培养与训练,能力直指行业的应用基础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具体分为三个步骤:(1)对行业应用的选择性与可能性做出准确的预判;(2)通过积累与研究,在行业中实现突破与创新;(3)对推动行业发展有一定的规划力与设计力。
   三、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特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强调激发思考
   所有专业应用类课程的目标都更倾向于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既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课程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又强调学习者独特个性的表现。
   高职专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目标是让学习主体产生对职业岗位能力的适应,而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目标则强调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焦点,重新激发学习主体对应用能力的思考:从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中反观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科知识,在知识迁移过程中产生再认识和再加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在学习者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广阔的思维视野,思考本身也有所聚焦,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应用适应力和应用创新力。
   (二)课程内容既强调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知识
   高职专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围绕二者展开,这些都给予了应用型本科在专业应用类课程内容方面许多有益启示:(1)工作任务的典型化。(2)工作的情境化代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接触到工作情境,这需要教师能有效地提供工作情境。(3)工作内容的实践化。所有典型化的工作任务和情境化的丰富个体体驗,都是通过强调学习主体的实际操作来获得。
   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除了继承高职专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外,还应强调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原因有三点:(1)随着学习者技能自动化水平的达到,他们的心灵可以更自由地在更抽象的水平上考虑一些概念。(2)学习者在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差距要远远大于他们对技能掌握上的差距,因此,需要培养他们知晓何时使用技能和策略以及使用的习惯和性情。(3)除了完成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知识传授外,还应以职业为支点,重新对行业知识、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科知识进行回顾。
   (三)课程实施强调设计与方法
   相较于高职专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重视职业岗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围绕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来设计;而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应用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注重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善于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培养学习者获取所需知识的途径与能力;课程不仅围绕岗位理论和岗位实践,常常要对行业基础和理论做一定探究,教学常处于一种延展性中。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倾向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它假定学习者能通过活动而进行学习,体现了经验主义的模式:既要注意项目式教学推进的步骤,又要注意项目的组合排列,还要注意克服项目教学遮蔽知识结构的问题。
   在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亲身经历的丰富案例往往带有电影脚本的性质,这成为学习者理解自我和经历的一种方式,往往能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向往,重塑自我和他者的关系。
   (四)课程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
   针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广泛采用,课程评价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由强调终结性评价到强调过程性评价。考核内容中更关注学习者递进式进步,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维持其自我完善、不断追赶的状态。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