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敏 韩冬梅 本文字数:2473
[摘 要] 从社会层面讲,乡村旅游对留住乡愁、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具有积极意义;从经济层面讲,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计划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从文化层面讲,乡村旅游中形成了“传统农具+餐饮”“传统农具+休闲”“传统农具+旅游”等文化产业新形态,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 乡村旅游;“传统农具+”模式;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14-02
近年来,定西市在国家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下,积极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展旅游扶贫,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发展旅游经济。仅以安定区为例:内官李家峡景区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自筹资金,相继开发10余个景观和游乐项目,累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青岚山乡上坪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突出绿色生态理念,突出地域文化风采,突出传统村庄风格,编制了科学的15年发展规划,已建成1960 m2的合作社办公场所,已完成土地流转,黄山荒沟平整,建成两座淤地坝,平整梯田70亩,路网贯通,水管到位,项目实施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河畔阻击战纪念公园己初具规模,征地20多亩,园内鸟语花香,建成三层展览大楼一栋,陈设文物资料两万余件,已接收不少参观者。另外,还有符川石门水库景区、巉口龙滩村田园综合体、恒顺生态旅游观光园、德福红色记忆展览馆、凤翔镇李家岔乡村旅游示范村、友谊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团结镇好地掌田园综合体已各具规模、各有特色。
一、定西市振兴乡村旅游的典型做法
定西市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国家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围绕“三化”(国际化、分散化、田园化)“四有”(有规划、有物流、有特色、有产业)目标措施,坚持“四以”(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价值取向,彰显“四气”(农村的土气、乡村的老气、农民的生气、时代的朝气)内涵品质,扣住“四乡”(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标准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一)突出一村一景,让乡村旅游看有景色
因地制宜,“异质资源精品化开发,同质资源差异化开发”,在对原汁原味自然风光保留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历史、文化、民俗内涵,打造“一村一景”。例如,安定区巉口古镇·康庄花苑田园综合体,生态李家峡;通渭的书画、温泉、红色教育等品牌;陇西的李氏文化、中医药产业;岷县的岷州风情;渭源的渭河源,漳县贵清山、遮阳伞等国家4A级景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挖掘特色餐饮,让乡村旅游吃有绿色
将乡村美食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挖掘饮食文化,整合特色美食资源,围绕小杂粮、山野菜、马铃薯、药膳、农家面等山野和农家食材,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汇集农家特色餐饮,打造“定西乡村味道”。
(三)打造乡村民宿,让乡村旅游住有暖色
将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支点,依托景区景点、特色田园,围绕高端、生态、精致、特色的休闲度假发展方向,按照“轻装修、重装饰”的理念,以简洁、朴素、明快、大方为基调,积极改建特色名宿,力争做到推窗即景、目及清闲、鸟语花香的乡间境界,打造都市游客对“田园慢生活”的新追求。
(四)开发土特产品,让乡村旅游买有特色
针对大多数土特产无品牌、生产销售季节性强、包装卖相欠佳等问题,切实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开启村民的营商意识,创造更多的优质产品补足旅游商品空缺。推动农副特产品旅游化,把安定区马铃薯、陇西中药材、通渭小杂粮、临洮彩陶制品等各县域独有的美食、农产品、手工艺品做精、做强,在迎合游客需求,进行创意开发,通过文创包装手法提高附加值,将其开发成游客来必订购的旅游商品。同时,开通网上购买业务,通过电子商务将产品销往外地。
(五)做精地方文化,让乡村旅游说有声色
挖掘整理乡村自身文化和历史,发掘各种民俗、神话、传说、典故、笑话、轶闻,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让传统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饮食文化等乡村旅游独有的文化元素吸引游客,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遗址参观、农业种植采摘、素质拓展训练、徒步有氧运动等项目,推出一批有体验、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乡村旅游活动。通过对各种乡村文化的体验,了解地方乡土文化精髓,,加深对当地的认知度,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六)培育特色路线,让乡村旅游行有本色
将绿色、生态、便捷、环保理念植入乡村旅游建设中,使游客行走艺术化、幸福化,加快乡村旅游线路开发,推出游彩陶之乡、渭水源头美丽乡村游,李氏郡望尋根研学游等休闲度假精品路线,将乡村旅游与发展自驾房车旅游结合起来,打造黄金自驾旅游线路。
(七)创意体验活动,让乡村旅游玩有喜色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特点、不同时季生产生活习惯,围绕自然生态、农作物生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规划亲子游、采摘园、体验基地等休闲旅游项目,创意设置如绿驴马拉磨、手推小车、牧牛羊等淳朴自然、生动有趣且故事性强的农事民俗活动,让游客能够在轻松体验趣味快乐的同时,增长农耕见识,欣赏四季景色,体验不同生活,吸引城镇居民休闲旅游。
二、“传统农具+”模式与文化产业新形态
(一)陇中传统农具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