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雨 本文字数:2467
[摘 要] 随着医学领域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既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又拥有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作为新升本的地方医学院校,湖南医药学院也尝试率先在临床专业试点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但受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原因的限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ESP理论为基础,从学生需求出发,探究本校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优化医学英语教学。
[关 键 词] ESP;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24-02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ESP理论的首次提出是在《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作者认为在ESP教学当中,,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习者的具体要求为基础。1987年,在《特殊用途英语》一书中,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对ESP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提出ESP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学法,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学习方法,其基本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三点:(1)“学习者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制定ESP教学大纲和编写ESP教材的基础;(2)“真实性”原则是ESP教学的灵魂,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使用真实的语篇才能体现ESP教学的特色;(3)“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秦白秀,2003)。我国对ESP的研究最先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最早开始于“科技英语”的教学。但是,早期人们对ESP存在的合理性存在一定的争议。很多著名的学者更倾向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沿用传统的EGP教学。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少专家纷纷指出,ESP教学是将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蔡基刚,2004,章振邦,2003)。医学英语作为ESP的一个分支,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资料,拓展专业知识,用英语进行医学教学、临床医疗、科研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医学院校开始开展医学英语的教学。很多学者(张燕,吴新炜,张顺兴2006;马艳2009;赵娜,聂文信2017)在对不同高校的医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后,指出了在医学英语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这类研究多开展于一些知名医学院校当中,此类院校办学条件良好,师资力量强大。相比这些学校而言,新升本的醫学院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方面都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学生的EGP基础也相对薄弱。因此,本文旨在ESP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探讨适合普通新升本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二、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医学生是否有学习医学英语的需求,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什么?(2)医学生对目前开展医学英语教学是否满意,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及师资配备等方面有什么具体的看法和要求?
(二)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湖南医药学院2016级临床专业的本科大三学生。临床专业作为我校最早开始医学英语教学试点的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机选取来自不同班级的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半结构式访谈,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PSS对选择题进行描述性和统计学处理,开放性问题运用“主题一致”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出主要的建议。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本校医学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学生普遍需求感较强,主要的学习动机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提高自己对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和论文写作能力,为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其次,掌握基本的医学词汇和医疗场景对话,拓宽就业渠道。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目前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英语仅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且只有32个课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课时量太少。课程结构也相对单一,只开设了两门医学英语课程:一门为必修课,属于共性特征领域的医学英语课程,专业性不强;另一门为选修课,医学英语文献阅读,实用性相对较强。
(三)教材选用过于单一
我校医学英语教学采用的教材为由卫生部教材办组织编写的《医学专业英语》系列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虽然该教材在选材、内容编排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医学英语的特点,突出了对学生的医学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很多学生仍认为教学资源过于单一,仅仅以课本为依托,不能让学生把握最新的医学科研动态。
(四)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目前,我校医学英语课程大多采用以语法词汇为主的翻译教学法,教师分析医学英语词汇、语法现象,将医学术语及文章逐句翻译成汉语。这种以教师口头传授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ESP医学英语学习兴趣的降低,严重影响了ESP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资源匮乏,水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