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艳超 本文字数:2498
[摘 要] 卫生保健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的教学使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需要合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来开展课程,加强教学效果。对学前儿童保育学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实施、反思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学前儿童保育学;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56-02
在当下学前教育发展中,学生对教学的兴趣较少,同时教学的设计效果不理想,难以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尤其对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这种理论性的教学缺少一定的重视。作为学前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应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对保育学课进行应用,并且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将卫生课教学进行改善,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指的是在情境学习理论和活动学习理论中开展的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进行引导,设计任务作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在情境下进行学习活动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任务驱动教学包括几种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学生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下完成任务;连贯性原则要求应使任务的逻辑具有连贯性特点,将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使任务具有相同目标;可操作性原则要求任务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特点,避免设计任务难度过高;趣味性原则要求任务应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任务中更加积极,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二、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的性质
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构成幼儿教师完整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儿童的健康对国家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影响国家的人口素质水平,因此,幼儿教师应具备卫生保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学前儿童能健康发展。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不仅注重儿童的现实保育问题,更注重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不仅注重托幼机构环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也强调学前教育工作者在保教过程中对儿童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本课程包括解剖学、营养学以及预防医学、学前教育学等内容,具有综合性。课程和儿童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注重学前卫生知识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使学前儿童的健康得到更多的保障,对学前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在任务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真实性,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情境式的任务会使设计更加有实效性。如,结合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内容和幼儿园的实际环境,可以将幼儿的晨检、午睡以及活动等作为任务中的情境,通过任务使幼儿的岗位意识加强,并且能够在任务中加强自己的技能。任务作为驱动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任务设计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在任务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设计中需要明确目标,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并且了解目标之间的关系,将小目标转化为任务,设计难度适宜的任务,使任务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目标设置需要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使任务具有可操作的特点。在设计中应对任务进行全面的分析,利用网络、媒体和软件将教学中的素材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任务中掌握更多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体会见习的感受,并且在素材的帮助下开展任务,当任务设置的范围较大的时候,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将任务分为小任务,使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任务汇总起来,得到能力的锻炼。
四、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实施
在学习学前儿童的膳食卫生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出任务,结合学前儿童的膳食安排规则以及计划对儿童的一周食谱进行分析,参考已有的食谱安排表,对食材进行选择,并且对食材进行合理的搭配,分析食谱中的选择哪些方面符合要求。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学生应在网络中查找与食物营养相关的信息,,在幼儿园中了解食谱安排中的重点内容,对任务进行分组,使小组进行分工。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任务完成效率提高。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原本的知识体系和新的知识出现了矛盾,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疑惑,這也是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解学生不理解的部分,使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顺利。在实施的时候,教师还需要进行总结,对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成小任务,使任务的难度适宜。学生在实施中要进行交流,通过和其他同学的讨论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线索,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并且理解任务中的内容,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加强。
五、学前儿童保育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反思
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具有较多的空间,但是对学生的自制力有较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能力也有更多的要求。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会导致问题出现。
(一)任务设置不符合教学目标
在任务设置中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果难度较高会使学生的兴趣丧失,而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如果设置比较简单,学生在进行任务的时候会出现走神现象,导致课堂比较松散。因此,在设置任务的时候,需要控制好任务的难易度,这样才能加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