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泛在环境下如何完善职校信息技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

2020-01-1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王雨晴 本文字数:2487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已然成为职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重点要求,泛在学习环境为中职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也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提供了新方式,如何在泛在环境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就信息技术这一专业来说,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意义重大,关于信息技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方案,其实施效果务必还是要关注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体验来完善。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泛在环境;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52-02
   一、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的内容、目标、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等都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行改革。职业教育作为对中职生职业知识、技術及态度所进行的职前教育,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与此相比,职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现阶段,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凭据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质、特长能力等,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和探究能力。
   二、泛在环境综述
   现阶段,依托云计算、普适计算的发展,结合国家层面推进的“三网融合”、物联网以及“互联网+”的建设,在情景认知理论和非正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泛在学习、云教育愈发成熟,教育理论也发生了些许改变,网络教育逐渐被推广[1]。
   泛在学习(U-learning)又被称为无缝学习,指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从而实现在任何地点学习到任何信息的方法,具有即时性、交互协作性、易获取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泛在学习扩展了数字学习(E-learning)的某些限制,意在描述学习者可以做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学习,是E-learning的延伸。从技术角度看,泛在学习可以分为三大模式,即可穿戴计算模式、信息设备模式以及智能交互空间模式。在泛在环境下,管理者利用多元化的通信方式和高性能的无线通信构成泛在网络,并整合了物理、社会和网络等多个维度,使学习者随时与专家、教师和学习伙伴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接受度;学习者还能与泛在学习环境进行交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在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利用泛在环境及网络工具进行主动学习,也可以利用此环境发布信息,分享知识。
   三、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在泛在环境下,中职生主要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从而形成了三种主流的交互形式:中职生—终端、中职生—终端—教师、中职生—终端—中职生,在这种信息的交互下产生出来的无意识交互作用势必会影响中职生学习方式的最终形成。学习者之间的行为和状态都会相互影响,在认同对方行为的同时也影响着彼此。当面对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不同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背景所产生的结果,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产生不同的认知。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曾任教过中职的图像处理(Photoshop CS3和Photoshop CS6的课程设置差异性很大)、office高级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网页制作以及对口单招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技术)和C语言程序设计。关于中职的课程设置,就不同学校而言,其差异性很大,各地区的要求也有所差异,但总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在课程内容组织等方面,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促进学生的自主进修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2]。当前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课程分类带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而规范的标准;课程规划具有随意性,不同类别模块的课程比例严重失衡,这就影响了最终的专业培养目标,或者可以认为是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程度低;课程层级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中职教育应具备的宽广度、纵深度;最后课程编排存在严重的重复问题,且内容陈旧,部分课程偏重理论性知识,忽视实践性能力培养等。
   四、如何完善课程设置
   学生需要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才能实现发展的最终目标,所谓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将各领域、各学科的内容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学科目体系进行组织与规划,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影响教育目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1.为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问题,在安排课程时,要降低学术型课程所占的比重,关注课程的实践性。要知道在当前中职生所修的课程内容中,实践教学是所有类别中实际操作性最强、应用价值最高的一类,通过实践教学,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才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践化。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这一方式,为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提供运用的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到学科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的综合提升。教育者应当明确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可以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保证课程实施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