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论如何在中职课堂进行有效的沟通

2020-01-1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张绿萌 本文字数:2503
  [摘           要]  有效沟通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长期存在沟通不畅、师生互相不信任的现象,通过对中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探索如何在实践中提高有效沟通的若干方法。
  [关    键   词]  有效沟通;倾听;友善;坚定;心理需求;沟通误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72-02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爆炸式地传播,新一代的学生每天都在信息的海洋里冲浪。每天他们都接受着各种APP里无数的新内容、新网络词汇、新思维方式、新青春偶像和新意见领袖。有时候我们会感慨“简直不知道这些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我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呢?”中职学生真的越来越难沟通吗?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呢?
   一、课堂沟通的现状
   中职课堂中学生普遍存在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有的学生上课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讲话,甚至还出现上课打牌的情况。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秩序,但是过几分钟,学生又开始各做各的事情,教师必须花比讲解知识还要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持课堂纪律。中职课堂的压力大,往往一堂课下来教师总是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然而师生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互相不信任甚至对抗,进而导致了课堂无效。
   二、中职生的新特点
   (一)手机笼罩下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无法避免。但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的青春期和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网络的发达、手机的普及,学生很容易获取到各总在青春期懵懂又好奇的不健康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因此而分散甚至形成网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这让我们在教育上会遇到很多新的挑战。
   (二)没有归属感的“二孩”家庭
   我国放开二孩,很多的学生家长选择再生一个孩子。新家庭成员的出现不可避免地让家长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刚出生的“二孩”身上,而自然而然地忽略哥哥、姐姐,家长认为孩子大了应该懂事。然而,突如其来的失落,使有些孩子认为父母不再爱自己,便会下意识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比如打架、旷课,想要引起注意,希望父母多一些关心。但是,很多的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坏”,通常的做法是责骂和惩罚,这样便导致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进一步变本加厉地违反纪律。
   (三)被语言暴力“降速”的大脑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强调长幼尊卑、主次分明和师道尊严,强调平衡而不是绝对平等。家长在家庭中、老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中职学生在以学习成绩为重要考核标准的学校和家庭中往往不被认为是优秀的孩子。学生在家庭中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带着这样的情绪,他们来到学校,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异常,那么沟通便很容易会对立起来,充满敌意,学生便会进一步失去安全感,从而进入斗争或者逃避状态。
   《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一书曾经指出“缺乏安全感会让大脑处于低速状态。恐惧的心理会使人的观察、沟通和学习能力受限。”长此以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会因为恐惧而慢慢磨灭。
   三、沟通中的常见误区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常见的沟通中的误区如下:
   1.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好处”
   2.比较:“你看看人家某某某……再看看你自己”
   3.否定:“你这样是错的”
   4.质问:“你是怎么回事!”
   5.恐吓:“你会被惩罚的!”
   以上几种常见的沟通方式都是以纠正不当行为为出发点,以奖励或者惩罚为手段,往往这些沟通的方式可以立竿见影地看到成效,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马上得到制止,老师的权威被得到肯定。然而,学生心理上更深层次的需求并没有被顾及,甚至会产生更长久的不良影响。说教、比较、否定、质问、恐吓等常见的教育方式只会破坏学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并不能从学生的内心上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在以后的人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四、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欲改变别人,先改變自己。”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动的个体,他(她)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样子,是由他(她)独一无二的生活环境和基因所决定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越来越好,只是有时候他们根本没有找到变得更好的机会。
   埋在学生心内心深处的对学校、对老师、对家长的不信任,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怀疑以及长期贴在身上的“差生”标签,如同五行山上的那道咒语,要撕下来并不容易。解铃还须系铃人。通过在课上和课后的摸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改变师生关系。
   (一)有效沟通的技巧
   1.尽量记住每一学生的名字
   一般而言,老师会教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有些甚至会教授五个以上的班级。所以很多老师并不会认真去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但是,每个学生却都知道我们老师的名字,这样看来是不是很不公平?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老师来对自己进行教育批评是不是很没有立足点呢?所以,尽量在上课的时候用心地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努力回忆一下学生的样子,并在每一份作业上都进行点评,这样就很容易能记住学生的名字了。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