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陈龙 本文字数:2514
[摘 要] 分层小组制结合了分层教学法与小组制的教学优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信心。我们通过结合数控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实际,详细地阐述了分层小组制的原理,在数控实训课堂中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价。
[关 键 词] 分层小组制;中职数控;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188-02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职业教育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国家在不断地加大硬件、师资等方面的投入。但因为受到国内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仍不容乐观。单从入学的中考成绩来看,在一个班里,100~300分之间的学生占了大多数,400以上的很少,100分以下的不少。如此大的成绩差异,光从基础知识水平方面就已经有了很大的方差波动。如果仍然“一刀切”地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期望、相同的教学评价,这必然会影响学生接收知识的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分层教学的意义
教育学家布鲁姆曾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1]这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对于处于不同层级的学生,教师应当针对当前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提高中职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分层教学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学习需要创建不同的教学情境。[2]其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地得到提高,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应用于教学的示范案例证明,传统的分层教学法已经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从中职数控的实训课教学情况来看,光应用传统的分层教学是不够的。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实训课程是需要动手操作完成的,由于实训基地机床数量的限制,我们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小组制。如果机械地按照学号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恰巧有个5人小组,其中的学生都是基础知识较差,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那这一组在操作前的理论知识接收中可能就出了问题,盲目动手操作不仅可能造成机床损坏,还有可能威胁到学生的安全。实训车间的“7S”管理是整个车间正常运行的基石,其中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必须杜绝各种可能对学生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的隐患。
二、在数控专业采用分层小组制教学的尝试
结合传统的分层教学方法和分组学习模式,我们在数控实训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分层小组制。分层小组制的原理在于:
(1)将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其中分层的标准包括基础知识水平,三维空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把握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
(2)从不同层级中抽取学生组成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中各个层级学生数量的均匀分布,不出现某个小组成员同一层级学生扎堆的情况。
(3)坚持“个别领头,互帮互助”的原则,,不同层级的学生有其突出的特长,在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一)科学客观地对学生分层和组合
在进行分层的标准上,需要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标准。对一般的数控班级学生而言,主要有理论基础知识水平、数控程序编写水平、机床操作能力、三维空间立体感等等。分层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显性分层,一种是隐形分层。[3]为了避免优秀学生骄傲和学习困难生的畏难情绪,我们主张采用隐形分层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了分层:
1.根据数控专业课知识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场测验。主要用来考察学生的三维空间能力,数控基础知识,数控程序的理解和编写水平。比如在数控程序的考察中,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理解层,表现为能认识数控程序中的一些基本代码的含义,包括G代码、F代码、M代码、S代码等。例如:G00,G01,M03,S800等。第二层是应用层,表现为可以根据图纸编写相应的数控程序,例如可以用G90/G91相对坐标和绝对坐标两种方法对同一轮廓进行编程。第三层是提升层,表现为针对同一张图纸,可以结合自身学过的程序,考虑多种的加工方法,进而选出最优的方案。例如有些轮廓可以直接编程铣削,也可以调用子程序,还可以使用宏程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出最优的方案。
2.与学生交谈,或采用面试等形式。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目的和平时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态度認真但是欠缺学习方法;有的学生本身抱着“混个文凭”的思想;有的学生接受知识快但缺少自控能力;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由于中考失利来到中职学校。这些主观客观因素都是我们分层的标准。
3.观察平时学生实际操作机床的表现和遇到问题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操作机床的各种行为,可以大致将学生分为以下三层。第一层是不求甚解,表现为在听课时懵懵懂懂,不求甚解,实际操作无从下手,只能求助他人。第二层是一般了解,表现为可以在机床上输入老师或者同学编写好的程序,完成工件的加工。第三层是完全理解,表现为可以运用G代码、F代码、M代码、S代码等自己独立编写程序,完成工件的整个加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