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校汉语言教学发展改革的探析

2020-02-0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刘媛媛 本文字数:2615
  [摘           要]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从古到今薪火传承的文化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在高校中汉语言学科不仅是基础学科也是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包括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还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色彩。汉语言从古传到今,在漫长的时间中经历改革、经历创新。而为了使汉语言能在高校中更好地发展,应在高校汉语言的教学发展中作出改变。主要针对这一观点,解析在高校中汉语言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关    键   词]  高校;汉语言;教学;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98-02
  古时学堂,现时学校,都是传承我国文化、宣扬我国文化的重要场所。汉语言作为表达我国文化的基础学科,不仅承载了历史,还承载了我们的文明。近些年,教育改革步伐从未停下,尤其是针对汉语言教学模式发展与改革,对高校学生有着不小的影响。近年来,全球化发展,除了我国本土人民外,还吸引了外来学生、老师等来探寻我们的汉语言文化,认为汉语言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不论是底蕴还是精神,都无限渗透在世界各地。在我国高校,汉语言不仅引导学生向传统文化不断靠拢,还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价值观中占有重要位置[1]。
  一、高校汉语言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课堂单一枯燥,学生对汉语言学科不重视
  科技信息的发达,将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科技上面。学生对文言了解甚少,加之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文言文载体较为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如果想要对文言文有透彻的了解,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修养,因为文言文对比现代语言,词句的古文性、字义的表达,都需要建立在现代语言上翻译注解才可以。而现状是,多数学生对其规律与认识不了解,对文言文缺少理解阅读能力。此外,课堂单一枯燥,学生科目较多,相对于汉语言学科,重视度不够。
  (二)学生“抬头率”不高
  汉语言学科虽特殊但较为传统,特殊性在于文言=文字,有一定灵活性,不固定,无规律;传统在于从古至今,无论是历史哪个朝代,都有文人对文言痴迷、着迷[2]。总结这两个特点,使汉语言具有一定抽象、虚拟性。因此,学习时,学生需要具有一定想象力、主观能动性。但在现实教学课堂中,教师侧重点在内容讲解,局限于课本,忽略学生自身感受。加之,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习惯性地将知识结构列出,不给学生自我理解的时间,容易造成课堂气氛低迷,学生“抬头率”不高。
  二、多媒体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及课堂转变
  (一)应用多媒体,开设新式课堂
  上文中提到,汉语言教学带有一定枯燥性,教师课堂气氛更是低迷。而对比枯燥无味的传统式课堂教法,学生更倾向于新模式,就好比多媒体技术。信息时代虽快速,但众多高校在多媒体运用方面还很落后,原因在于高校自身没有将先进技术引进;教师自身受传统影响不肯接受新鲜事物。归结两点,想要开展新式课堂,将汉语言教学模式更改,高校与教师自身要拥有这个意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课程的多样化,还可以以视频、文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最近很火的一个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诗词也是汉语言中包含的内容之一,选手可谓是卧虎藏龙,教师可将节目中较为有意思的视频剪切作为课件让学生观看,深入情境感受汉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2019年高考公布成绩的那天,武亦姝曾作为节目中选手之一,可谓大放异彩,一首《豳风·七月》中的引用诗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3]让听者见者可谓是心服口服。节目中不仅展现了人们对诗词的喜爱,更体现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而这一视频就可用于高校汉语言的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形式对汉语言进行学习,调动课堂气氛。
  (二)重视学生文化的培养、熏陶
  汉语言这门学科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4]。所以,高校对汉语言教学工作尤为看重。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点,改变传统式说教课堂,侧重于学生文化的培养、熏陶。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我国经典文学作品充分利用,实现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除此之外,课堂上加入谈论环节,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倾听学生心声,激发学生对汉语言学科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主观能动性。
  (三)读书汇报的讨论形式
  高校中学生思想较为活跃,视野也会随着年龄、身边接触的人、物、环境变得很开阔,同时在对事物理解能力上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富有逻辑性,而且对时事新闻等比较关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在汉语言课程中利用读书汇报的谈论模式激发学生对汉语言学科的兴趣。如教师在课堂时间要结束的时候,给学生留下人文社科书籍的阅读任务,下次上课时分别请学生讲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作家观点进行分析,再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过程,一方面使学生的人文修养有了提高,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一定的锻炼意义。
  三、汉语言发展进程及改革政策
  (一)汉语言教育的民族化
  追溯汉语言教育,它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历史文化的沉淀都在汉语言的教材中呈现[5]。所以,结合我国汉语言教育所具备的历史悠久性,在我国现代化社会,不论是高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充分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以及精神的传承,在此之中,中华民族文化是汉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资源,也是现代化乃至全球化汉语言教育工作的基石。所以,在此背景下的高校汉语言教学改革中,要将中国传统语言表达式作为根基,把进一步强化汉语言教育的民族化加入汉语言教育教学改革中,在吸纳传统汉语言经验的同时,将现代化汉语言的教学改革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