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晓博 唐虹 本文字数:2463
[摘 要] 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呈现出课程形式化、队伍业余化、内容范围狭窄等特点。基于此,建立三位一体的目标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横向联动机制以及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分别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和生命教育视角展开高校心理育人路径论述。
[关 键 词] 心理育人;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20-02
一、心理育人的概念及功能
(一)心理育人的概念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十九大报告指出引导全社会培养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的健康心态。从关注局部到关注全体,党的心理育人方针正逐渐发生改变。马建青教授阐述,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实现育人,是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出发,遵循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既可以指“育人”的手段、途径、方法,也可以指“育人”的内容、理念、态度、氛围等。总的来说,都是指通过“心理”最终实现“育人”目的。育人是目标,是目的,是根本,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二)心理育人的功能
1.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获得感
随着社会分层加速、竞争激烈,多媒体网络时代的发展,现实社会人际情感变得淡漠,面对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留守儿童增多,青少年心理问题逐渐增加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高校心理育人应当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将更加积极的心理健康要素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成长,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提升自我、面向社会。当学生再次遇到内心冲突、外界挫折时,积极的心理育人效果会彰显其力量,帮助学生巧妙应对突发事件,消除不良情绪,提升大学生内心的幸福感、获得感。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心理育人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不健康的心理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绊脚石。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个性品质及其成长规律能够达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能够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道路上添砖加瓦。
3.服务国家、服务民族未来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应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崛起的重要使命。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事,关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健康人格的形成,互助、奉献等优良品格特质的
培养。
二、高校心理育人现状
目前,高校心理育人总体而言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实现立德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尚远。
(一)心理育人队伍业余化
当前高校的心理育人队伍多由学工处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各院系辅导员以及兼职咨询教师组成,队伍呈现不专业化和参差不齐的特点。一方面,队伍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教师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技巧单调且缺乏系统性,严重制约着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教师由于一毕业便走进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专业知识陈旧未得到及时更新,心理咨询技巧滞后且不完善,没有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培训,经验积累不够,且高校在心理育人队伍中的教育投入、经济投入呈现不理想状态。
(二)心理育人范围窄且流于形式
每年九月、十月,各高校会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等问卷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以此发现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对象,即一批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再严重者需要转介);平日到访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他们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或困惑,在连续几次的咨询中,学生获得不了实质性治疗,于是对咨询中心的教师水平存在质疑,久而久之,便不再求助。然而心理育人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希望能够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心理、行为全方位的发展。
三、心理育人机制
(一)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防控预警体系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中要求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首先应形成一个由学院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院系党团书记、辅导员为统一战线的工作小组,对学院心理育人工作形成完整可实施的详细方案,权责明确、任务清晰。再者,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的教师资源、丰富的心理咨询设备以及与学生接触频繁的辅导员队伍和心理委员、寝室长等朋辈团体的作用,形成完善的心理育人四级防控预警体系,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