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廷 本文字数:2464
[摘 要] 在实施新时代“两路”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路径过程中促使学生了解“两路”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深刻理解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内化“两路”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强化学生对“两路”精神认同感,坚定其对专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关 键 词] 新时代“两路”精神;思政教育;交通强国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92-02
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做出的重要批示,“两路”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研究“两路”精神对四川、青海、西藏交通建设的发展,尤其是民族团结的持续保障、边疆的巩固等方面具有新时代的价值。交通职业院校以“两路”精神为指引,在全校课程教学中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和《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工作方案,持续探索具有交通职业特色的思政教育与“三全育人”办学理念,践行“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青海交通运输行业精神,传承“两路”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时代“两路”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思政教育中诠释“两路”精神,把“两路”精神的宣传推向一个新高度,体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理论导引功能,内化交通职业院校学生具有独特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塑造学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力。
(一)坚定大学生“两路”精神技能报国的爱国理念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深刻内化“两路”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尤其是实习中克服青藏高原施工条件给身体带来的种种不适,敢于直接面对遇到的困难。在践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交通运输行业精神过程中,持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让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拓展、丰富新时代中国精神,实现中国交通强国梦。
(二)提升大学生“两路”精神民族团结的综合素养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境况,引导、教育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坚定以“两路”精神为载体诠释社会主义道路信念过程中爱教更要爱国理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利益格局。促使大学生在理论渊源、历史文化渊源和实践基础与实践主体等方面,科学看待“两路”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发展历程,深刻掌握“两路”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三)传承大学生“两路”精神的时代价值
大学生在内化“两路”精神中,在主观因素上认同“两路”精神可促使学习理念、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的平台得以较好构建,有助于在社会秩序和人心秩序两个层面上使未来职业规划具有精神支撑和信念支持,成为自我职业道德实践的动力之一。也可培育大学生乐于参与“两路”精神相关的公益活动以此内化爱心服务理念,体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者和谐有序的心态,养成慎独的道德理性,使“两路”精神中的思想精髓转化为现实行为。
二、新时代“两路”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反思
在传承“两路”精神中,思政教育内容愈发充实。但是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存在某种意义上的认知差异,影响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需强化知识素养,克服“两路”精神表象化。
(一)取得效果
1.拓展了思政育人空间
通过“两路”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梳理了全校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坦诚面对校企合作的权利以及出現的问题,提升对“两路”精神的知性能力,增强企业、学校、学生相互信任,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民族学生间的思维认同理念。在践行“两路”精神中诠释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实质,强化学生处理好知识的技术性与思想性的辩证关系,明晰“两路”精神对国家、社会、个人有序发展的重要意义。
2.提升了专业人文素质理念
“两路”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内化“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培养“两路”精神的顽强意志力。“两路”精神人文教育得到《中国青年报》(2013年08月26日11版)、《中国交通报》(2018年09月13日7版)宣传报道,介绍了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做法,标题分别为《鼓励社会调查 提升学生素质》和《融合专业人文 内化匠心精神》。
3.强化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
在思政教育中传承“两路”精神,学生能够科学看待校企双方对其技能和服务资源的重新配置,注重知识在匠心文化中的价值,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认识到技术技能的人文社会价值,养成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品质,锻造“两路”精神,提升学生在职业教育理解接纳方面的心理预期,揭示专业发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潜力,使“两路”精神落地生根。
(二)存在问题
1.教师认知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