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职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思考

2020-02-2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李欣 郭聃 本文字数:2715
  [摘           要]  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高职院校今年扩招100万。早在今年1月份国务院就印发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指出“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和教育强国相比,以及和目前各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相比,职业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时间还比较紧迫”。所以,在面临扩招和外界压力这两大新的现实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应该对接国际形势和行业需求来培养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培养这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必须提上日程。
  [关    键   词]  高职;教学组织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220-02
   一、单一的课程组织向课程群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职场能力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对接具体的职场和岗位群,要对接现有职场和岗位群,我们首先需要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只有符合职场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培养的人才在以后的求职或职业生涯中更能技高一筹。通过数据整理发现,目前有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院校升格或是以前的学科教育院校转制而成,所以它们基本上都是以专业下的课程作为现有教学资源的配置机制,依据课程配置师资、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选购或自编教材等,而专业下课程所解决的能力只是基于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基本能力,无法达到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和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打破以专业培养为基础的课程组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计,以产业链为参照构建专业课程群,,建立在教学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课程群组织,不同的课程群组织在课程体系中承担不同的职业能力培养功能,并综合多个课程群团队的力量解决学生职场需求的基本能力、特定能力、领域能力、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职场能力的复合。
   二、线条式的课程安排向模块化、项目化转变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课程模式仍然是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一门课程的安排基本都是从学期初到学期结束,基于总课时平均分配教学课时到每周,每周的课时再根据课程的需要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但目前课程组织已逐渐转向课程群,为了更好地利用校内现有师资,校内外实践场所等课程群资源,体现课程群团队在产业链中不同阶段的能力支撑,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链、行业所需求的各层次能力,让学生有充裕和合理的时间去企业认知和顶岗,所以以前线条式的课程安排要向模块化、项目化转变。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的职场实际“项目”,通过任务驱动和实践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完成一个项目需要的时间短,内容量少,但各层次能力在项目中都有体现,学生依据项目目标去学习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各层次知识点。这就比从期初到期末的线条式教学安排更灵活,学生可以用一周、半月等不等的时间去完成一个项目,在项目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单位的时间安排,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一学期各层次课程群团队通过一个或两个项目就可完成对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
   三、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向多元转型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学校是教学组织的唯一主体,由学校来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学生的教、学、做、评等环节都由学校来完成。但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要行业、企业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他们的参与才能把行业新要求、岗位新标准融入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以学校的唯一主体要逐渐转变为学校和行业、学校和企业多主体,学校要把行业一线人员、行业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纳入教学组织,学校和行业或企业共同下达教学任务,通过他们把行业新要求、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校企通力合作,不但可完成对学生的职场能力培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这一过程可以打破原有的学科和班级限制,结合模块化、项目化需求,组建不同的教学单元,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
   四、一体化课程要逐渐转变为训加练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应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可見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必有的教学环节,而且所占学时不低,这就看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学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满足企业对工作一线人才的需求,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明确实践性教学课程课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按要求落实好实践性教学内容,而内容的落实在于操作和训练,只有加强操作和训练,特别是高频率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其重点和难点。高频率的训练就是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训练,不断重复地去动手操作,为了保障高频率训练,学校就要加大投入,建设更多的、满足实践训练需要的校内、校外实践基地,购买更多的实践训练耗材,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实践训练课程中,让学生能真正从训练中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要求。训加练结合后,学校需要从行业或企业聘请操作师、工程师来学校教学,校内教师也要逐渐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老师”逐渐到“师傅”转变,从以前以“上课教学”为主,变成以“动手指导”为主,甚或要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操作。当然,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要点。教师也可以通过此过程考查学生的能力,而不再像过去只能依靠测验、考试或论文来考查学生。通过实际的训练,学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教学弱点,从而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