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02-2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李广明 徐钦桂 余晨晖 本文字数:2526
  [摘           要]  随着东莞理工学院的快速发展,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以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和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软、硬件并重和专业领域交叉为特色,不断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校企合作与创业训练6大部分构成,通过不同的环节有机结合,能够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适应国家、广东,特别是东莞经济建设、现代产业、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    键   词]  递进式;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85-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智慧地球、感知世界口号的提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更是大力支持、引导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工业模式、新的产业业态、新的交叉技术、新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为了践行“新工科”,我们认为工程教育必须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边界,走向有机交叉融合,从而探索出新的教学友好的大学、企业、社会深度互作互助的教学生态系统。
   为适应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IT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朝着创新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方向转变的趋势,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进行了不同类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其中近五年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的项目包括“基于校企合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广东省质量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与改革”“基于OBE的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东莞理工学院—IBM创新(南方)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跨学科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专业建设”。
   总结五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广东省第九批重点特色学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支点,借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契机,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依托计算机系统知识体系并且联合专业领域交叉的软、硬件并重特色进行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符合国家要求的、立足于广东,致力于东莞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时至今日,我们专业在方方面面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成果颇丰。据反馈,我们的学生培养质量,受到了广深莞乃至整个珠三角IT业界的广泛关注及大力认可。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课程框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校企合作与创业训练六大部分构成,通过不同的环节有机结合,培养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适应广东,特别是东莞市经济建设、现代产业、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如图1所示)。
   知识和能力的获取是一个反馈互动的循序递进过程,故而我们根据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持续递进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主要有四个部分:课程学习、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和创新研發。该流程以校内学习为主,创业训练为辅、产学研合作兼具,沿着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导向(如图2所示),按照“了解→体验→熟悉→融入”的路径,循序渐进、有序地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改革的前两年,我们选定省内省外多所目标大学和专业,组织专业团队和老师多批次进行了专业“对标”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应用为本、课程为本、特色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养、培养科学思维为根本目标,,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体思路。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我们深化教学改革、细化课程大纲、落实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体系建设,以实践“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素质培养”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见文末)。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素质培养”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如下。
   (一)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根据专业定位,按照目标岗位群对毕业生技能要求,考虑近年来“一本”生源质量的提升,参考企业专家意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淘汰内容老化过时的课程,压缩理论课程,加强编程基础课程,增开主流开发工具、开发技术课程和产业相关课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按模块化方法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限选课程划分到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任选模块中,通过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任选模块的组合来实现学生多样化技能的培养。
   (三)双主线课程结构
   编程类课程和硬件设计类课程不断线开设,形成两条主线,体现软硬件并重和专业交叉特性,强化务实技能培养。
   (四)教学方法改革
   借助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改革,探索和推行阶梯递进、任务驱动、实验先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产出。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