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力国民 王凯悦 梁丽萍 周毅 武雅乔 田玉明 本文字数:2770
[摘 要] 高校的工科专业尤其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长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采访可知,企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和毕业设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高效的。虽然在毕业设计与企业结合的模式中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努力改进,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就业、学校学科的建设以及企业招聘均有专业、高效和精准的效果。
[关 键 词] 工程教育认证;双导师制;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120-02
一、毕业设计在工程教育认证中的具体要求
(一)毕业设计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
高校学生面临毕业时的最后一道关卡就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对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是一种总结和归纳,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启发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尤其对应用类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是初次接触一个系统全面的项目和课题,要求学生具有全局意识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和做文献综述的能力,了解所设计题目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和软件使用能力,进一步将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结合,毕业设计通常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协调能力,这是一个全面且综合总结和升华学生四年学习内容的机会。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对高校的工程教育有一个权威的指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该标准在内容中要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完成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才可达到毕业要求。而在标准中所规定的六类课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毕业设计,也是标准中对应的重要二级指标点之一。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标准:是否与专业的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协同创新精神是否得以锻
炼、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是否得到综合运用等。在标准中同时要求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和目标的互相结合。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应当配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般为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是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进行所需数据的实验或是深入企业中进行实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实施基地建设
对工科学生而言,长期以来都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中。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意见表明,许多工科学生在初次工作时,通常都只依靠书本知识,所得结果往往与预期相差较大。工科实际上是一门以动手能力为基础的学科,书本知识很多也是基于实践得出的理论,但书本的更新迭代较慢,许多理论内容已经无法与企业要求相匹配,由此培养的学生也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借助于毕业设计的机会,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到实践中去,到基层的工厂车间中去,真实地参与企业的项目设计,增长经验,才能撰写出有内容和内涵的毕业论文,而不是草草走形式。校企结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更新,转变了教育思想,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升级和完善,同时企业内部也可以实现创新,让不同的思维和新鲜的血液注入,使企业充满活力,对学生而言,可以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增强就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校外教育实践教程
CDIO教育模式是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程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其中,C代表构思、D代表设计、I代表实现、O代表运作。这种教学理念倡导学校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尤其以机械系和航天航空系为代表的学科,已经完全采用了这种教育理念,在教学大纲中也完全遵循。在CDIO教育模式中,将教育环境延伸扩展到工程实践中,鼓励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和工厂一线,可以真正提升对企业的文化认知和实际的问题解决能力。对机械系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校就开始安排课程设计以及金工实习,目的在于培养工科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安全操作意识。按照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到工厂和车间进行实训,并撰写实习报告,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工厂的实际工作情况归纳总结,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工厂实训和最后的毕业设计计3~5分不等的学分,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升华,学生的工程背景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二)校内工程实践平台建设
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应当快速与企业接轨,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在校内就应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训练。除了校外进行实训外,校内也应当联动设置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校内与校外的差别,从差别中寻找共同点。特别是模拟企业进行专业课题和项目的实训,同时让学生广泛接触和使用各类软件及模拟仿真平台,最后为学生提供设计成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以缩短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差距,培养出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卓越工程师。
三、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师资队伍建设
本科生在毕业设计中一般都配备有校内导师对论文的选题、格式和内容进行指导,为学生解惑答疑以及规范学术知识和科研方法。当学生进入校外企业时也应当同时配备校外导师,对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解答,指导问题和技术前沿以及发展动态。校内和企业两个导师对学生同时进行指导,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理论知识不再是刻板的书本文字,而是成为实践操作的内容。例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学校在金工实习中不同的工种会配备不同的指导教师传授知识,详细解答过程中的问题与疑惑,讲解其内部的机械理论知识。而校外实训时,企业内部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带领大学生进行操作,安排实践岗位,亲自动手操作设备和仪器,让学生亲自对设备内部进行测绘,了解其内部构造,为创新和改革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依据。同时校内外都会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学术和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不再处于一头雾水和无从下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