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俊丽 本文字数:2527
[摘 要] 基于“双创”的社会背景,从分析高职工科专业职业能力的内涵和特征入手,阐述职业能力形成的机理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后提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304-02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出要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建设和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以期“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建设需从科学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拓展就业创业本领”重点是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融入高职专业教学过程。在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中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是亟需重视的关键问题。
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定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和“创业”是不同的概念,相同之处是二者都强调“创”这一词。“创”蕴含“开始”、从“无”到“有”等含义,“创新”指打破常规或现有模式,改进或创造新的方法或事物等;“创业”指个体整合资源,创造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在职业教育和工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培养高职学生在工作岗位或技术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生产技术或生产工艺的革新能力,能整合相关资源、信息或技术等,创造新产品或新方法。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创业者和创业型创新者”[1]。
(二)职业能力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在职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各国学者或研究者对职业能力内涵的关注点或理解有不同的倾向或者解释。现今比较成熟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能力是与职位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2]是由知识、技能和态度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素质结构。随着各国学者对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研究的深入,职业能力的内涵更为丰富、全面,一般包含论六个方面:(1)读、写、运算等基础能力;(2)表达与沟通的能力;(3)收集、计划、组织、实施能力;(4)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5)自我管理能力;(6)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
二、职业能力形成机理与培养途径
(一)职业能力形成机理
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内化、迁移、整合的过程”。[3]
1.知识的获得
个体首先通过文字、语音等了解词语所表示的事或物的情形、性质等,间接认识事或物。接下来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这个阶段知识将成为个体原有知识结构的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推翻原有知识结构,重构新的知识结构。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得以实现。最后是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的过程,如根据所掌握概念、原理来解释有关的现象、证明某一定理或解决某一世界问题等。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刻意练习或训练实现。
2.技能的训练
技能是指个体通过练习形成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是个体通过行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重要方式。
技能训练的过程一般由四个阶段组成:(1)个体通过观察或接受指导,模仿单个技能单元;(2)个体通过反复连续练习,完成连续的动作或思维程序;(3)经过练习,动作协调性增强,即动作以肌肉运动感觉为主进行控制,程序性知识或技能达到熟练化;(4)个体可灵活应用技能的相关概念、规则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完成相关技能任务。
3.态度的养成
态度指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职业态度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锻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的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的内在的、稳定的、经常性起作用的品质与素质。态度的形成过程包括:顺从、认同和内化的有机转化过程。当态度达到内化阶段时,个体一般会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观点和信念自发表现在外在行动上。
(二)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1.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构建符合培养职业能力规律和特点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这种课程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知识支持和支撑学生成功实施技能实践、技能实践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课程的结构特点趋向于将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将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内化、迁移和整合,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可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提升的职业能力。
(2)教师的教学策略。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传授过程性专业知识为主,原理性知識为辅。对过程性知识的传授和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应不用于原理性知识的传授。一般情况下,合适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创建教学目标,使学习过程知识和应达到的目标清晰和可测量;其次,加工教学内容,清晰罗列学习的步骤、方法等;再次,提供应用的场景或情景,使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锻炼;最后,,评价性反馈结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