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庆华 赵恩培 本文字数:2467
[摘 要] 彝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彝族文化历史悠久、辉煌灿烂,其在当代的逐渐消退是巨大的文化损失。在彝族聚居地区幼儿园开展彝汉双语教学,让幼儿自小接受彝语教育,是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抢救。彝族聚居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彝汉双语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彝汉双语教师,起到彝族文化传承人的作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又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关 键 词] 彝族;彝语;学前教育专业;彝汉双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176-02
一、彝族历史及现状
(一)历史
彝族生活在中国西南云贵川山区,地形闭塞,山高岭大,交通不便,与外界相对隔绝,血脉相对单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起源以土著說、羌氐说为主。土著说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起源于西南地区;云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起源于云南。羌氐说认为在六七千年前,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羌氐人的一支向西南方向迁徙并与当地先民融合,形成了古彝族。[1]
(二)现状
现在的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三省,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8714393人。民族语言为彝语,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2]
二、彝族文化特色及现状
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史书中称“爨文”“韪书”,或“罗罗文”“倮文”,是一种原生原创的古老文字,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之间,大约形成于13世纪左右的宋元时期。据有关彝文专家统计,仍存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有专家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弥足珍贵。彝族文学形式主要有诗歌、童话、寓言、谚语、谜语、神话、传说等,绝大部分是流传于民间、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2]彝文典籍记载内容广泛而深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医药、算术、天文、地理、农业、畜牧、占卜等,是彝族人民在同自然界相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智慧结晶。[3]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和各种类型外来文化的冲击,彝文古籍正在迅速流失和损毁;彝族语言文字消失的速度也十分惊人,能识别彝文的彝族老人越来越少,大部分却又因不识汉语,无法翻译彝文典籍,古彝文研究队伍严重匮乏。
(一)语言的消失
散居地区彝族人绝大多数现在已经不会说彝语,通行语为汉语,聚居地区的彝语使用、熟练程度也出现明显退化,人们甚至也不会彝语。
(二)礼俗的消失
彝族有着一整套完整规范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礼俗,包括日常生活习俗、节庆、婚俗、建筑、服饰、礼仪、禁忌等,但现在大都慢慢消失,民族特征被汉化。
(三)彝族文化传承人、彝族中的知识分子、精通彝文的“毕摩”屈指可数,彝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迫在眉睫
彝族文化的消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大损失,已经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有关专家呼吁国家和有关省市加大投入,加大古彝文研究队伍建设的力度,尽快抢救古彝文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彝族聚居地区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彝汉双语方向),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彝汉双语方向教学和科研,更好地传承彝族优秀文化,传承、开发这一非物质文化资源,提高彝族地区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彝汉双语方向)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核心的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彝汉双语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在普通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上增设彝语核心课程,既保持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特征,又体现出彝语方向,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好,具备彝汉双语语言文化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彝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彝族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彝汉教育师范技能的培养,确保毕业生具备在彝族聚居地区幼儿园、乡镇等部门从事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初步能力。
基本课程体系可作如下设置:
1.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军事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信息技术等。
2.专业基础课:普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史、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社会科学基础、儿童文学。
3.专业核心课:幼儿游戏、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现代彝语、彝汉双语教学法。
4.专业技能课:普通话、幼儿园班级管理、钢琴、舞蹈、声乐、美术。
5.专业拓展课:幼儿教师资格证考前辅导、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普通心理学、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幼儿行为观察与矫正、彝族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