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大学英语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0-04-0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甘雯 本文字数:2557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还在起步阶段,繁多论述中侧重于宏观设计,而课程的微观应用匮乏。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为实践平台,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文化自信、道德品质四个方面探索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分别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考评方式、教师培养四个方面提出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要领。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40-03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与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程”相对应,泛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能运用所学处理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基于大学英语课程具备人文性的特质,我们在传授英语学科知识的同时,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于教学中,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目前,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课程育人功能都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完整的育人体系,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
   二、理论依据
   关于隐性教育的概念,沈嘉祺认为,隐性教育是行为主体在正式教育或非正式教育活动的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非预计的某种体验的过程[1]。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周俊、肖文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侧面的、间接的、渗透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显性课程与包括大学英语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隐性育人课程相结合,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格局。
   三、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由于突出的人文性特征,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在教授語言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挖掘知识体系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自然、合理、有效地融入教学之中。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引发思想的共鸣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坚持文化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试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文化自信、道德品质四个方面挖掘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
   (一)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
   家国情怀拉近了国家与个人的情感距离,是个体的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是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统一。随着时代发展,家国情怀的内涵也在丰富和发展。“家国一体”“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以国家繁荣为荣,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
   我院为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绝不是培养多少合格的施工员、安全员、建筑师助理、造价员,而是要培养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大学英语线上听力训练模块中设置今日中国专题,将“中国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中国高铁”“中国天眼”“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等新闻报道素材编辑成听力训练+小组研讨的形式。每当讨论国家近几年来取得的成就的话题时,学生都会激情澎湃,为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表现出对国家、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在线上听力训练素材中选用的如“叙利亚再次爆发战争”等热点时事新闻报道,让学生感触“没有国,哪有家”。用真实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在涉外事务中立场明确自觉维护祖国形象,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中国梦”助力,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
   (二)立足鲁班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院为土建类高职院校,通过“鲁班文化”的育人实践来培育建筑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我院成立了鲁班文化研究会;打造了鲁班文化育人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和技能竞赛节等;建造了鲁班广场和文化长廊等系列以鲁班文化为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鲁班文化育人实践体系对接课程评价标准。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鲁班文化育人体系。
   新时代鲁班文化,即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等内容,这正是建筑行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品质。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内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每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所应有的职业态度和尊崇的精神理念。当代的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结合我院土建类高职院校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整体设计中,将“鲁班文化”“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纳入大学英语育人体系中。在行业英语教材编写中,选用“中国现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普利兹克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等阅读素材,分析人物故事中所蕴含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品质和精神,学生逐渐产生对专业的认同,使“鲁班文化”“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