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加深汽车类高职校企合作的策略分析

2020-04-1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焦海丽 本文字数:2487
  [摘           要]  目前,汽车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形成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但在校企合作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从汽车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出发,分析汽车类高职院校企合作的瓶颈,提出加深高职类校企合作的策略。
  [关    键   词]  汽车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146-02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着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告诉我们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的关键一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明确说明: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
   一、汽车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汽车类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拓了校企合作的大好局面,通过聘请企业技术熟练的技师或专家为学校的实践课教师,教授学生真实技术技能;学校安排专业课教师赴企业进行实训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校企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实现企业现场教学;校企双方开设订单班,实现定制培养;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大赛,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要求等,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但由于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在2018年汽车销量出现第一次负增长,这就要求汽车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势必影响到整个汽车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如何加深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是摆在汽车类高职高专院校面前的重大问题。
   二、汽车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
   (一)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够强烈,企业需要的主要是高技能人才,而汽车类高职高专院校输出的人才一般很难直接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学校主要注重人才培养,而忽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致使学生到企业后很难参与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中,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降低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从生产及利益等方面考虑,企业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校企合作,而汽车类高职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热情,主动联系企业,寻求合作办学,致使出现“学校一头热”的现象。另外,校企合作双方的目标利益存在差距,学校更多的是从专业培养的角度希望企业能按照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实训项目,而企业从实际生产的角度出发,无法满足学校多样化的需求,一般只能提供一些操作类的实习岗位,学生技能無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大大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成效性。
   (二)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高
   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依然是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和建设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比较单一,校企双方更着眼于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考虑,多数院校将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企业则通过校企合作缓解招工难的现状,而双方在人才培养的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共享、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等深层次的合作几乎是凤毛麟角,学校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发、问题攻关等方面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校企双方合作无法真正做到资源双向流动,共享共融,共同发展,无法达到资源整合、共育人才、提高效率的目的。另外,校企合作目前仅停留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项目,其他类型的参与主体较少,无法形成多主体、多元化的合作格局,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且学生的培养依然是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虽然参与,但在校企合作中不具备主导地位,无法发挥主体作用。
   (三)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
   目前,校企仅停留在校企双方共同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限制,校企合作没有实际的具体长效的保障机制,没有健全的政策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无法保障校企合作高校有序的运行。校企双方的临时性、阶段性特征特别明显,尤其是在学校面临教学实践任务或企业急需人才的时候,校企双方才会进行合作,通过开设订单班等形式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而由于没有约束机制,一方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另一方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不利于双方的未来发展。
   (四)校企合作缺乏创新性
   一些高职院校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不少学校搞形式主义和“拿来”主义,盲目跟风,照抄其他院校的经验,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往往适得其反。另外,校企合作也要关注行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汽车行业近期发展势头减缓,在汽车销量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势必要进行改革,汽车类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势必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聚焦新兴领域、新兴技术,实现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