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鹏 本文字数:2690
[摘 要]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战略方针,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在招生方式、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就业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才能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任务。
[关 键 词] 高职扩招;困难;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142-02
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实现“加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的重要任务。同时,本次高职扩招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挑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
一、高职扩招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缓解就业压力
高职扩招主要面向的是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新型农民,以上人员具有基础知识差、学习能力弱,,但就业压力大,对自身技能提升需求强等特点,所以对其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对于缓解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人社部数据显示,中国技术工人人数约为1.65亿,但其中只有1791万高技能人才,仅占6.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面临着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局面,本次扩招让他们有机会重新进入大学再学习,考取技术证书。这对于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二)推动高职院校改革,提升培养质量
高职扩招后高职院校不仅仅要面临学生突增带来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且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新型农民在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和应届高中(中职)毕业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得不面对“怎么招、怎么教、怎么管、怎么就业”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必须在招生管理、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及就业途径等多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以此为契机,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在扩招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招生方式
根据教育部统计发布的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1418所,可计算出每校要多招700余人才能完成扩招任务。2019年面临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招生指标,保证招生质量?在招生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培养模式
新的生源在年龄、学历、学习能力、培养要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特征,显然不能用传统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三)管理制度
大量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在成长经历、社会角色等多方面与以往正常招生的大学生存在差异,他们共同生活和学习,将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四)师资力量
高职扩招后带来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变化,导致所有院校都不得不面对“谁来教”的问题。面对新的学生,学校不仅要解决教师数量的问题,还要解决教师教学能力如何与多元化、差异化的学生相匹配的问题。
(五)办学条件
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已大有改善,但仍存在部分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院校仍在师生比、生均行政教学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与合格存在不小差距。大规模扩招后这个现象将进一步放大,学生可能会面临没有宿舍住、没有教室上课、没有食堂吃饭、没有设备实训等一系列问题。这将极大地考验高职院校原有的办学基础、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
(六)就业问题
学生数量的突增和培养模式的突变将会给高职院校带来不小的就业挑战。学校若还是死守传统的就业模式,必将导致学生毕业后出现缓业甚至不就业的现象。
三、应对措施
(一)加强招生宣传,改革招生模式
由于现阶段社会对高职扩招相关政策并不了解,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对接有合作的中职校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教学环境、教学质量、专业特色和办学特点等进行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吸引学生积极报考。
在招生的形式上,要从传统的通过高考或分类招生考试招生模式思维中解放出来,针对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新型农民工,分别采用不同的录取选拔方式:对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采用文化测试加职业测试;对中职毕业生,可采取文化测试加技能测试的方式录取;对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新型农民可采取文化测试加工作经历考核的方式。这样,便可通过设置科学的竞争规则和选拔条件来解决因生源不平衡带来的录取不公平现象。
(二)加强专业建设,制定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必须紧紧与区域劳动力需求相匹配,才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新生源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针对生源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设计,加强技能培训和思政教学,培养德技兼修的具有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