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小勇 本文字数:2474
[摘 要] 内容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作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针对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探讨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师资要求、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管理和教学酬金。同时对学生成绩评定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9-0262-02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对岗位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在教学思维、理念和方式上差异较大。传统高职教学典型特点是:以知识作为教学的根本、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以讲授作为知识传递的途径、以授业作为教师的绝对职责、以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的手段。
职业院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采取一体化教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课堂集实践性、启发性、直观性、激励性于一体,让学生学以致用、可持续发展,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需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少讲,引导学生主动学,积极做,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深化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院一体化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
1.以现代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专业课程的定位、典型工作任务、过程考核评价等应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之中,重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的培育。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计划,构建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以工作和后续学习的实用、够用为原则,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3.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技能人才的角色转换。
4.以“五个转变”为目标。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实训室、实习车间,分组教学”转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扛天下”向“多媒体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结合学院的师资、设备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拟定学院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以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制订适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
2.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规范。参考行业、企业职工岗位的成长规律、过程,来设计教材教学过程,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
3.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训场地。传统的理论课在教室上和实训课在实习车间上的模式需打破,为了既满足理论教学,又符合实践技能训练,需要建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模拟企业岗位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现,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还能指导实践技能训练,亦即我们常说的“双师”。同时要求教师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紧密关注、联系行业企业动态,及时更新,逐步形成一体化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与时俱进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师资要求
1.按照学院当前师资情况,能承担一体化教学任务的教师, 一般具备以下条件之三,应能胜任一体化教学的任务:
(1)2年以上的专业教龄;
(2)相应专业中级(含)以上职称;
(3)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
(4)企业相应专业岗位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5)本科及以上的学历。
2.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2016年4月学院申报汽车专业群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按照该项目建设方案,学院将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导师制,逐步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
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的组成可以采取自愿报名和适当指派相结合。可以课程为单位组建一体化课程小组,设组长1人。
一体化课程组长由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担任,其职责是:修订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确定课程授课计划,组织每次课的教学设计,组织集体备课、开发课程《任务工单》,培养一体化师资等。
3.教师配备。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按照班级学生人数和教学项目来确定师资配备。根据学院当前班级人数和教师数量,一般每班应配备2名教师,2名教师分工配合,学生分小组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