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6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练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设计理念】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及热爱自然的热情。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共鸣,同时也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讀中想象。
【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创设情境,问答,学生自主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
自制的APP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观看一段风光片,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风光片,要边欣赏边感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课件出示)
2.交流感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
3.板书课题。强调“雨”字作部首时“横折钩”要变成“横钩”。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优美的自然风光片的欣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大自然的优美、神奇,继而引出雷雨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为进一步体会雷雨的过程做好铺垫。
二、回顾内容,理清顺序
师:《雷雨》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再次提问、回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写作顺序的印象,理清了表达的条理。
三、读中感悟,理解想象
(一)读中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1.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的1至3自然段,说说雷雨前都有哪些景象?
2.学生边读边找,然后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象?
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朗读句子。
(1)出示第1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句子。说说“压下来”怎么读?指名练读。
②体会压的意思和运用之妙。
师:请同学们做一个压的动作,,说说“压”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压的意思是使劲往下摁。)
师:课文中说什么压下来?(乌云)乌云怎样压下来?(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从“黑沉沉”看出什么密啊?(云已经很厚、很密、很多了,离我们的头顶越来越近了。所以课文中的“压”就是越来越近的意思)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指名汇报)
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指名读句子,说说读出了什么。(引导说出空气又闷又热又潮湿)
③指导朗读。引导读出乌云压顶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演示,理解了压的本意,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了压在句中的意思,再结合朗读指导,深化了压的理解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理解和运用词语的方法。
(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师:这时,最需要的是什么?(风)风来了。
①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让学生伸出小手,听老师指挥,依次出现微风和大风,让学生演示乱摆,感受风来得快,来得猛。)
师:就是这阵风,把小蜘蛛给吓坏了。
②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a.指导朗读句子。说说“垂下来”怎么读?
b.创设情境,理解“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