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

2021-06-03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论和实践证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是对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客观尊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选择。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入解读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以增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学理性和有效性。
  [關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006-02
   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对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客观尊重,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选择。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入解读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以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学理性和有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
   之所以认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根本原因在于实践观是马克思对物质世界、认识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原则和逻辑起点。
   马克思借助实践观才得以实现哲学认识论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上的根本性变革。马克思也恰恰是从实践角度出发来看待和理解认识的主客体以及实践活动的发生条件等整个实践环节,从而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现了认识论上的根本性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依据
   马克思的实践观认为,任何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都离不开实践。那么,作为运用马克思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政课自然也是如此。因此,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符合马克思实践观的逻辑规律,还符合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充分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从社会实际和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理解理论知识,并掌握运用理论成果来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强化理论认识,增强获得感和满足感,还能够感受到思政课的深度和温度,从而达到思政课“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主要在于它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还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不断进行理论升华的结果。由此可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要素。因此,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理论和实践证明,开展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要求,符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二、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选择,在高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充分调动学生政治理论内驱力的需要
   从教育教学的原理出发,最主要的是激发学习对象的学习内驱力。因为,内驱力会让学生自发地不断追逐自我的成长,不断让自己向着目标靠近。内驱力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知识、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向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因此,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内驱力。内驱力培养起来了,自然能够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真正实现思政课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从社会实际出发,内容丰富、方法灵活且感染力强,能够挖掘学生的“痛点”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个体的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如此一来,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政课生动具体起来,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释疑解惑的需要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导致社会阅历较浅,对理论问题的理解难免肤浅和片面。思政课教学如果依旧采取“填鸭式”灌输,,从理论到理论,很难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真正认同,更谈不上信仰。如讲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四个全面”部分时,总有一些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持怀疑态度。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认为全面脱贫的目标不可能实现,而家庭较富裕的学生则认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没有那么艰巨、繁重。因此,从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坚定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来看,开展实践教学显得必不可少。

相关文章:
  • 1 初中美术教学中乡土资源的融入
  • 2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 3 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 4 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 5 初中物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 6 情景设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7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 8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9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10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