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应当具备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素养,因此大学有必要对大学生展开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但现代大学教育更重视知识传授,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相对薄弱,就这一点,对现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 键 词]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008-02
现代大学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更加注重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育,同时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内容更贴近工作、生活,这一条件下大学生的理论水平、知识应用能力确实可以得到提升,但这忽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代代相传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果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不够充分,对其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则大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荣誉感、归属感将会非常薄弱,这可能造成我国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不利于人才的个人发展,因此加紧培育现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大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四者作为大学生的精神素养,可以给大学生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同时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
(一)创造精神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创造精神,人们就会满足于眼前的一切而不思进取,因此创造精神十分重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前进的过程中国家需要大量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来提供动力,不断地对社会、行业等进行创新,因此在大学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中应当重视创造精神[1]。
(二)奋斗精神
奋斗是实现社会创新与发展的群体行为,每一个人都要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进行奋斗,当人们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新想法,就应当通过奋斗来付诸实践,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因此奋斗精神非常重要,大学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培育。在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中,院校应当明确奋斗精神的培育目标,即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热情与积极性,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团结精神
团结精神一直是我国传统精神的一种体现,尤其在抗战时期,如果我们的团结精神没有觉醒,就很有可能丧失主权,可见团结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团结精神有利于树立一个统一目标,集结分散的力量实现这一目标,这样国家才能上下同心地发展下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应当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团结奋进,集中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我国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团结精神,因此大学要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团结精神的培育。
(四)梦想精神
“敢于做梦”“敢于畅想”是改善生活、优化环境的精神体现,这即是梦想精神。梦想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一个目标,再结合其他精神素质来实现目标,可见梦想精神是指引大学生发展方向的重要精神素养,大学理应着手进行梦想精神培养。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现状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重知识,轻精神”
从大学教育的整体来看,其本质工作就是培育人才,培育方向上主要分为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前者代表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后者代表了学生的精神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多数大学教育中都更加侧重于前者的培育,并没有对精神素养进行培育,例如某大学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专门用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课程,多数课程都属于文化知识类,这使大学生得不到充足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证明大学存在“重知识,轻精神”的问题。
在成因上,“重知识,轻精神”的问题主要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而出现的,即传统教育观念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育人工作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来开展,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就出现了“重知识,轻精神”的特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重知识,轻精神”的问题是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现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与其他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其他问题是受这一问题影响而出现的[2]。
(二)培育方式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培育方式主要存在三大特征,分别为培育模式传统、培育内容侧重理论、内容展示不直观。
1.培育模式传统
目前,大学教师在大学生精神素养培育中采用的培育模式比较传统,是一种以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听从教师安排状态下的模式,该模式在我国教育行业内已经应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该培育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表现较弱,同时学生普遍不愿意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可能因此对教师、培育内容等产生抵触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精神素养提升,同时教师在培育过程中只关注自己是不是传递了信息,而不关注学生是否接收了信息、接收了多少信息,学生可能会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误解,或者带着问题接受培育,这些现象同样不利于提高精神素养培育质量,还可能使大学生不重视中华民族精神。
2.培育内容侧重理论
目前,很多大学教师都是根据课本内容来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對内容的解读、阐述也依靠文字形式,因此培育内容存在侧重理论的特征,而这使学生只能根据文字信息去了解精神内涵,但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单纯依靠理论文字,,学生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不能单纯依靠理论文字来传递,应当增强培育的实践性,让大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这是现代大学需要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