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对志愿服务政策文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归纳阐释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如助力社会治理、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等。在此基础上,对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提出了以下策略:进一步加强项目化设计、强化技术支持的供需对接、促进激励回馈制度落地实施等。
[关 键 词] 志愿服务;社会服务;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024-02
一、研究背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志愿者队伍逐步强大,志愿活动逐渐丰富。但总体来看,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志愿服务有效供给与匹配效果不佳、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化能力建设不足、个体志愿行为激励与保障不完善和志愿服务资源与共享不充分等。[1]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志愿服务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民政部、中央文明委等相关部门多次发文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发展。2017年6月,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正式上线,逐步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2017年8月《志愿服务条例》出台,并于12月1日开始实施。《志愿服务条例》是志愿服务领域第一部国家层面的立法,其颁布实施对发挥志愿服务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阐释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2]本文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主要由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或参与的志愿服务。
杨放在社会生态视域下,归纳了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有社会动员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等。[3]朱雄等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维护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民族意识,能够聚集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能够引导公民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4]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心理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社会整合机制。[5]张勤等指出志愿精神能够促进民族自觉、社会诚信自觉和社会文明自觉。[6]
综上,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作为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可以从这些角度加以分析,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的功能、类型,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务快速增多与政府力量有限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而志愿服务具有非营利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整社会关系,弥补政府管理和市场调控的不足。
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主要有扶贫帮困、助老助残、支农支教、赛事会议、政策宣讲、环境保护及社会突发事件等方面。志愿服务具有组织灵活度高、创新性强的特点。以志愿服务旗帜作引领,志愿者能够迅速凝心聚力助推突发事件的解决。2020年这一特殊时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志愿者的强大力量。而志愿者中不乏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协助相关部门讲解政策、疏导情绪、后勤保障,参与社区医护防控等。如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面向医护一线工作人员的子女,提供一对一专门辅导,缓解了医护一线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7]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社会文明
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精神陶冶的过程,是正能量传递的过程,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一方面志愿者在关爱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愉悦身心,提升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受助者收获爱心,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美好。志愿服务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的仁爱、善良等品质,促进受助者向助人者转变。笔者所在学院的项目“地铁志愿助力文明出行”实施以来,定期开展地铁志愿服务。2019年,项目志愿者累计1221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7326小时,服务对象上万人次。志愿者不仅锻炼自己,而且服务社会、宣传地铁文化和志愿精神,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國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较大、矛盾尖锐,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产生了弱势群体和各种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给他们带去温暖、关爱,让他们看到希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帮扶的不足,减少不稳定因素。笔者作为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老师,自2015年组织开展了社区义务辅导项目,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课业辅导和第二课堂活动,得到了学生的肯定、社区工作人员和学生家长的感激和赞扬,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三、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功能的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设计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应牢固树立项目意识、品牌意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机制。首先,志愿服务项目应立足需求,着眼民生。志愿服务组织应主动走进社区,征集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接地气的项目。其次,要对项目流程进行规范化设计。流程应该从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过程、志愿时登记、评价与改进、制度与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项目内容要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相统一,让大学生在服务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再次,要注重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评价、改进,及时采集志愿者和受助者的评价、建议,优化项目。最后,要评选优秀项目,树立典型。通过举办志愿服务分享会、比赛等,树立典型,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