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时代特色体现出了泛娱乐化现象,并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媒体。其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带来了直接的影响。结合涵化理论,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此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收集,从调查数据结果中分析出泛娱乐环境下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核心价值观;泛娱乐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008-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聚了我国的思想共识,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理论,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深层精神内核驱动力。时代赋予的文化传播方式的泛娱乐化,具有娱乐化与民主化两大特点。大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校应引导学生加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包括:道德价值、人文价值、身心价值、专业价值)、践行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立德树人、立学善思、立志成才、立专为本、立业为民)。
一、泛娱乐化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大学生总人数为1577人,男生464人,女生1113人。其中大一学生872人,大二学生360人,大三学生231人,大四学生114人。各专业人数分别为:理学类742人,工学类320人,文学类301人,农学类45人,艺术类169人。政治面貌所属类别与人数:中共党员25人,共青团员1210人,入党积极分子200人,群众142人。
二、泛娱乐化环境下的大学生课内外行为表现
新媒体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常态化方式,因此,泛娱乐化被定义为:以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化媒介(计算机、电视机、网络App、影视等)为主要载体,以搞怪、戏谑、戏剧化表演等为内容,试图放松人们紧张的神经,从而获得精神娱乐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对于泛娱乐化概念的了解,据调查显示,非常了解的有65人,有些了解的有643人,不太了解的有763人,一点都不了解的有106人。调查中发现泛娱乐化环境中的大学生更加关注的资讯类别分别为:网络精品课程类信息613人,时事政治类資讯900人,选秀类节目466人,真人秀节目972人,偶像剧626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分别为:门户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新浪、腾讯等)1181人,短视频APP(抖音、快手等)1069人,影视网站(爱奇艺、优酷视频等)881人,论坛(天涯社区、网易社区)261人,其他92人。学生课外娱乐所花费的时间0~2小时的461人,3~5小时的907人,6~8小时的182人,8~12小时的10人,10小时以上的17人。课上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手机的57人,约一半时间看手机的192人,偶尔看一下的1218人。泛娱乐现象让现代青年的学习与生活互联网化,而对于家人、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影响,认为有影响交流更加密切的有400人,认为有影响交流越来越少的有559人,认为无明显影响的588人。
三、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与成因
泛娱乐化的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经过对话调查,发现对于大学生造成积极影响的379人,消极影响的670人,无明显影响的528人。根据大学生反映的泛娱乐化现象实际情况,认为自己周围环境泛娱乐化现象很严重的134人,认为比较严重的535人,认为一般的819人,认为不严重的89人。泛娱乐化的普及让人们沉浸其中,究其原因,经调查发现,认为娱乐化信息太多不得不关注的大学生184人,觉得娱乐可以让人放松,可以减轻压力的1200人,出于从众心理的158人,其他35人。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而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各异,,很了解的人数为782人,基本了解的729人,仅听说过的人数为54人,不清楚的人数12人(如图1所示)。而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有999人,基本可以说出的429人,只能说出一部分的126人,完全不能说出的23人(如图2所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是无可取代的,大学生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实现全方面的发展。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有944人认为非常有必要,582人认为有必要,有41人认为没有必要,有10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图3所示)。其中已经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14人,还未树立打算树立的346人,还未树立不打算树立的17人(如图4所示)。
五、泛娱乐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泛娱乐化环境的培养,是从道德、人文、身心、专业价值几个方面开始的,本文采用的是涵化理论(又被称为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思想,涵化理论传播方式注重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习的各个环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从而使涵化传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推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传播融入学习与生活